#大学三纲八目《大学》开篇即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这“三纲领”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其中,“明明德”强调了人天生具有的善性,是儒家性善论思想的体现;“亲民”则体现了儒家对于治民的理念,要求治民者要亲爱人民,这是孔丘“爱民...
若未被遮蔽就是大人境界,被遮蔽就是小人境界,而小人境界之所以“小”,也是人自己把自己看小了,也就是自己把自己的明德给遮蔽了。 理解: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明德?明德对于我们这个充满物质的社会、人生有什么益处呢?得的解释是,万事万物都得之于天道,那么天道是什么呢?自然界中生物是怎么样的呢?首先第一点是自我发展...
对朱子而言,小学并不仅仅意味着童蒙养正之功,同时也是我们理解朱子对《大学》诠释的重要环节。小学所教者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所养的是“善”的胚模,而《大学》则“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要人“止于至善”。有了小学的养成,则《大学》以格物为工...
就此而言, 大学、小学固有不同, 但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仅在于为学次第之先后而已, “其为道则一”, 因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故朱子视“小学”为“大学之基本”, 视“大学”为“收小学之成功”, 《章句序》中亦称, “因小学之成功, 以著大学之明法”。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朱子的这些表述呢?“小学...
对朱子而言,小学并不仅仅意味着童蒙养正之功,同时也是我们理解朱子对《大学》诠释的重要环节。小学所教者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所养的是“善”的胚模,而《大学》则“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要人“止于至善”。有了小学的养成,则《大学》以格物为工夫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对于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是A. 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格调B. 从大事做起,细节无需理会C. 积善成德D. 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对于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是 A. 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格调 B. 从大事做起,细节无需理会 C. 积善成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对于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是()A.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格调B.从大事做起,细节无需理会C.积善成德D.有至善追求
早上,在喜马拉雅上听吉林大学的杨军教授讲《大学》,讲到大学里面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格物”的讲解让我耳目一新。 以前,我一直按照“穷究事物的道理”来理解“格物”,而根据杨教授的讲解,人的一生很短暂,想通过穷究事物来掌握规律,也就是“致知”,那所能掌握...
更多“下列对于(《礼记·大学》)中的“齐其家”的解释中哪一个是错误的?()。A.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整顿家庭””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长恨歌》)中的“扃”是指()。A.管弦乐器B.簪C.门D.瓷器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长恨歌》)中的“扃”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