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护首先归敬佛陀──天人师──因为他宣教缘起,而缘起的特色即在于以否定性的述词来彰显诸法真实相。有人早已指出寂护不时的表现出他对唯识的偏好,但是他亦阐述无常、自相等理论,何以会这样呢?要解释此一现象,我们可以假定︰寂护经验性的立场接受了唯识宗之'唯识无物'的看法。
《中观庄严论》是寂护大师的重要著作。这部论著继承了以清辨为首的自立论证派的中观学说,又运用了月称的论理学及认识论体系下的论理学方法。在偏重中观思想的同时,企图综合中观与唯识思想。全书计九十七颂,强调一切法无自性,犹如影像。通过对诸学派的批判,明示正理,驳斥了识有相的有相说和无相的无相说,显...
寂护瑜伽行中观派的思想源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它融合了清辩自立论证派的系统和法称的卓越认识论与论理学。寂护将唯识派的理论巧妙地融入中观教义的框架内,从而创立了独特的瑜伽行中观派理论体系。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一系列重要的著作上:《中观庄严论》(Madhyamaka^lam!ka^ra),这部作品详细阐述了...
以佛教的学派来说,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属二元论,唯识派则属一元论。他又把二元论的体系,区分为有部与经量部;前者强调无形象知识论,后者则是有形象知识论的立场。另外,他亦把唯识派划分为有形象唯识派与无形象唯识派。寂护与莲华戒二人开创了中观思想发展的新页,(中略)他们代表着中观吸收了唯识...
在这些论辩中,寂护-莲华戒从未使用过有相唯识派的立场,一律都以离二取,无二的自我认识,即无相唯识论作为基调,但也不能就此简单把他们的观点等同於形象完全不存在的知识论.他们所谓的「无二」就是识的自我证知,它如同明照性,没有所取-能取的分别,方便说为认知的识别性.其次,他们承认青等形象与青之知是「...
师之学说,既承继清辩之自立论证派系统,同时也深受法称的认识论及论理学的影响,故将唯识派理论导入中观教义之中,而形成瑜伽行中观派思想。其主要著作有︰《中观庄严论》(Madhyamaka^lam!ka^ra)、《摄真实论》(Tattvasam!graha)、《二十律仪注》(Sam!vara-vims/aka-vr!tti)、《世尊赞吉祥...
不过与清辩的并列批判不同,寂护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和评价了佛教的四个哲学派系,视其为通向中观哲学的阶梯。同时,寂护在学习法称的同时,还发展出一种策略,使中观哲学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超越了唯识论。尽管寂护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法称的智慧,但他在哲学上的追求超越了法称本人的成就。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在佛教修行的见、修、行、果等各个方面。寂护作为印度佛教的集大成者,在"见次第"方面树立了典范。他把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思想按次第排列,为佛教徒的见地修证搭建了步步升进的阶梯。他把中观思想彻底地贯彻在教判之中,奠定了西藏佛教教理判摄的基本格局。受其影响,"...
《楞伽经》所讲的五法中,相、名、分别三法说明,一切生灭、轮回都是心识所幻现的,这就是名言的唯识之理,寂护论师所讲的“第一理”。尽管在名言中承认心本身显现各种现相,实际上心的自性也同样不真实。因此,万法无实无生,这就是胜义中观理,“第二理”。五法中后二法归属在内。以二理可以安立二谛,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