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寻找室温磷光材料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科学研究任务。 经过系列科研攻关,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制备出新型室温磷光材料,其肉眼可见的磷光余辉时长最长达到了49秒,磷光量子产率最高达到了19.5%,并且具有出色的抗光漂白性。 这项在多色长寿命室温磷光发光材料方面的进展为科学界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
由于自旋轨道耦合的存在,磷光物质在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再从激发态跃迁至三线态,最终产生磷光发射。室温磷光的实现需要抑制非辐射跃迁过程,即淬灭过程,以提高磷光的量子效率。SOC可以通过材料设计、掺杂、表面配位等手段进行调控。室温磷光在发光材料、信息存储、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部分研究者将两对电子给体和受体连接在苯环上,这一“X形苯”策略曾用于荧光和磷光,但它们分子量仍然不小,也没有实现近红外(NIR)发射。近期,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利用硫代羰基化合物内禀的低能量激发态以及辅助的吸电子基团(图1)协同的策略,开发了一种具有近红外室温磷光发射...
磷光是指当物质在加热或放电等外界能量的作用下,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释放能量所发射的光。而纯有机室温磷光则是指有机化合物在室温下,无需外界能量的激发,直接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而产生的磷光现象。这种性质在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纯有机室温磷光的产生机制与有机分子的电子结构密切...
长寿命20s室温磷光是指在室温条件下,某些物质能够发出持续时间较长的磷光。这种磷光的寿命可以达到几十秒甚至更长,因此被称为“长寿命室温磷光”。实现长寿命室温磷光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首先,材料需要具有适当的能级结构和电子跃迁过程,以便在激发后能够...
由于三重激发态具有长寿命和大Stokes位移等显著特点,室温磷光(RTP)发射材料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特性赋予了 RTP 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生物成像和信息加密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含金属化合物,例如铱、铕和铂复合物,已作为磷光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这些资源的有限性和这些金属的高毒性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发...
室温磷光是一种特殊的光致发光现象,其原理可以通过能级跃迁来解释。当物质受到外界激发后,其内部能级结构发生变化,从一个低能级跃迁到一个高能级。然后,在跃迁过程中,物质会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这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出,形成磷光。 和其他光致发光现象相比,室温磷光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首先,它可以在常温下发生,无需...
这种新型室温磷光材料在肉眼可见的磷光余辉时长上最长达到了49秒,磷光量子产率最高达到了19.5%,并且具有出色的抗光漂白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防伪标识和信息加密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可以将这种材料应用于高安全性的防伪标签,通过其独特的磷光特性来验证产品的真伪。
科学家实现高效蓝色室温磷光 提起夜明珠,人们不会陌生,它在黑暗中发的光是磷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炮制”像夜明珠一样的磷光材料,而且赋予它照明以外的多种用途。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安众福教授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提出“发色团限域”策略,利用最简单的分子实现最优异的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