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亭唐代: 杜甫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写景,抒情,人生 译 文 及 注 释 译文秋窗还有淡淡的曙色,窗外的落木已经残破不堪,天风还在摧残。寒山外日出暗淡无光,江流也被掩映在宿雾中。圣朝没有被丢弃之物,自己并非没有才德,如今却...
杜甫为严武送行,一直从成都送到了绵阳才不舍告别。正当杜甫要返回成都的时候,有个叫徐知道的将领在成都发动叛乱。这下子,杜甫没有办法回成都,只好辗转到梓州落脚。梓州位于川北,是蜀中的交通枢纽,从绵阳到梓州一路上比较安全。孤身一人,躲避叛军,心中不免起了波澜。这首《客亭》就是写于他前往梓州的路上,...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杜甫的《客亭》,感受那由秋景引发的种种情思。🍂原文欣赏: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译文:秋天的窗户还映着拂晓的天色,但落叶飘零,已经加上了秋风的力量。 太阳从寒山之外升起,江水在早晨的雾气中流淌。
此诗和《客夜》是同时之作。杜甫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诗。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
唐宝应元年(762)的秋天,杜甫在绵州奉济驿与好友严武告别后,正准备返回成都,却遭遇了徐知道的叛乱。为了躲避战乱,他辗转至梓州,途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客亭》。此诗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感慨以及对自身衰老境遇的忧思。诗中,秋窗外的曙光初现,伴随着天风的落叶,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氛围。日出时分,寒山之外...
🌅 秋意初露,曙色微明,窗外的落叶残败,仿佛在诉说着天风的摧残。🍂🌄 寒山之外,日出暗淡,江流在宿雾中若隐若现,显得格外凄迷。🌫️💪 圣朝未弃之物,我亦非无才之人,如今却老病交加,如同飘零的蓬草,随风而逝。🌿🔍 开篇以“秋”字点明季节,秋士易感,时局动荡,离人逢秋,愁绪难解。🍂🌆...
杜甫在赶往梓州的途中,写下了《客亭》一诗,原文如下: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秋日凌晨下的窗户上已有了淡淡的天光,窗外已是落叶纷纷,凉风却还在从高远的天空吹来。诗人在避难途中,暂时投宿客馆之中...
客亭(杜甫)翻译客亭(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注释: 犹曙色,到底还是天亮了。下三句写秋晓之最。 宿雾,早晨的雾。因由前夜而来,故日宿。 这两句是矛盾的。自己并非没有才德,如今却老病成翁,这算什么“圣朝”?又哪能说...
杜甫五律《客亭》读记 (小河西) 客亭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此诗与前两篇(《客夜》、《悲秋》)可能作于同时,均为广德元年(763)秋末某日。时杜甫流落阆州,家人尚在梓州。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