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实业的过程中,张謇充分认识到“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在发展实业取得一定积累的基础上,他又大力开办教育事业,开始形成他“父教育、母实业”的强国富民思想。他以南通为基地,以地方自治的形式展开系统的设想与实践,并希望由此而推广到江苏乃至全国。▲“张謇‘实业报国 教育兴邦’”特展。(图片来源...
张謇实业,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甚至有的负债累累,惨淡经营,他独自开辟了太多的道路,做了三十年的急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而影响于全国,真了不起!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民国15年(1926...
很多人知道张謇是实业家、是状元,但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大书法家。据说中国最后一道圣旨,就是由他亲笔书写,他的字被当时人称为“东南书法第一”。清朝的状元中,张謇和刘春霖的字都可以说冠绝一时。张謇一生都以书法为乐趣,作为传统文人家庭出身,他的字从阁帖练起,当时盛行的“馆阁体”,以赵子昂、董其昌、...
材料:张謇,江苏通州(今南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1894年春,进京参加会试,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
比如河海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等。根据统计,张謇一生一共床板了20多家企业,370多家学校。无论在工业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1926年,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弃政从商的张謇,从晚清状元到成为实业救国的企业家,甚至被称为近代第一实业家,也充满了传奇。
1906年到1922年这16年间,张謇将实业所得257万全部用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创办了医院、养老院、气象台、平民工场、剧院等16家慈善机构,数十万南通百姓因此获益。张謇真正体现了一个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而支撑他砥砺前行的背后,则是他那宏大而又孤独的“实业救国”的梦想,他关心的,是整个国家,...
老百姓们送走的正是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毛主席曾说:“说起近代民族轻工业,不能忘记实业家张謇。”随着时代推移,人们对张謇愈发崇敬。他的雕像至今仍矗立在南通的许多广场、学校、公园。而关于他的故事,要从一个雨天说起。1894年,紫禁城外风雨交加。一众大臣在没膝的积水中,跪迎“凤驾”。雨水瓢泼似的自顶...
系于张謇(1853年—1926年)名下的有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慈善家等诸多头衔,这些头衔串联起了张謇服务故乡、报效祖国的一生。张謇有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即与草木同生,不与草木同腐。”张謇留下的不只是“一二有用事业”,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独占鳌头 1853...
这位状元,就是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企业家"的张謇。清光绪十八年,他高中状元,本可以走上青云直上的仕途,但他看到了清末中国的积贫积弱,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实业救国。他在家乡南通一手创建了二十余家实业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南通模式",被后人称为"状元实业家"。他究竟是如何从一个传统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