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晋斋”为米芾的斋名,米芾好收藏历代法书名画,尤喜晋人书迹。建中靖国元年(1101),米芾得蔡京所藏东晋谢安《八月五日帖》后,名其斋曰“宝晋”。 崇宁四年(1105)前后,米芾将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以及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摹写刊石,刻成《宝晋三帖》,惜原石随即殁于兵火。 ...
考米芾守无为当在北宋崇宁三年1104米刻宝晋斋书迹当在此时然其帖石不久即毁于兵燹故米芾当年刊刻晋人书迹的数量与规模至今已无从知晓 《宝晋斋法帖》高清欣赏 2017-11-06 09:02 《宝晋斋法帖》是南宋曹之格所刻,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谢安《八月五日帖》外,余均王羲之书;第六、七两卷,为王献之书;...
米芾介绍自己居所宝晋斋的帖:《弊居帖》 米芾早在宋哲宗时期的1087年,举家迁往今江苏镇江的丹徒县定居。这一年米芾37岁,他带着一家老小,住在北固山西麓的海岳庵,自称“海岳外史”。后来米芾不断换了几个地方住,最后决定还是自己置地建宅。 宋徽宗时期,公元1101年,米芾调至江淮水陆发运司工作。这个官衙...
此外,米芾还从蔡京处获得了东晋谢安的《八月五日帖》,并将书房命名为“宝晋斋”,将《破羌帖》《八月五日帖》以及王献之的《十二月帖》视为“镇斋三宝”。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米芾将家藏书法摹刻上石,这就是《宝晋斋法帖》的源头。崇宁三年(1104年),南宋曹之格历时15年搜集旧石重新摹刻,并增加了曹氏家...
宝晋斋是米芾得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 《十二月帖》墨迹后自题的斋名。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米芾守无为,将所得三十二种晋人墨迹上石,当时人称为《宝晋斋帖》。 后来遭受兵火,石刻残损。无为后葛祐之又根据米芾的拓本重刻,并与米刻残石同置一处。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曹之...
由于原刻石毁于兵火,拓本传世极少。直到葛祐之知无为军时,才依据米芾自刻的《宝晋三帖》“火前善本重刻”,这就是《宝晋斋法帖》第二次刻石。 南宋宝祐三年(1255)十二月,庐山曹之格任无为通判。在任期间,他看到葛祐之重刻的《宝晋三帖》也已“蒐遗抉芳,独谢太保、王右...
明清以来,通常所见的十卷本、二十卷本、三十卷本均仿《阁帖》体制,为历代君臣书,显然都不是《宝晋斋法帖》原本。传世真本仅有上海图书馆藏宋拓十卷一部,系孤本。其不仅是现存曹氏刻本中最完整的,而且卷一中尚保存有米、葛二家所刻晋人三帖,尤为珍贵难得。此帖在元代曾为赵孟頫\收藏,内有“赵氏子昂”朱...
《宝晋斋法帖》,是为南宋曹之格所刻,总共十卷。现于上海图书馆藏宋拓十卷一部。于1961年中华书局,把上海图书馆藏本印刷出版。分为三册一函的《宋拓宝晋斋法帖》影印本。 《宝晋斋法帖》于宋咸淳四年(也就是1268年)。由无为(现在的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通判曹之格所摹勒。《宝晋斋法帖》共计十卷。其中的...
《宝晋斋法帖》是一部汇刻丛帖,共10卷,由宋代曹之格摹刻。米芾得东晋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墨迹,名其斋为“宝晋斋”。北宋崇宁三年米芾将三种法书摹刻上石,后遭兵火,石有残损,经葛祐之翻刻,与残石同置官舍。后曹之格又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