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宝志禅师的面容一直变来变去,画工不知如何是好,央请禅师把面容定格,宝志禅师把容貌定下来,竟是十二面的观音像,妙像庄严殊丽,有慈悲相、有威猛相,画工惊住了,最后还是无法下笔。 有天,宝志禅师和梁武帝在江边赏景,见到某物件逆流而上,禅师用手杖将物件引上岸,是块紫旃檀,梁武帝便令雕刻师用这块檀木为禅师...
今天安徽省天柱山上的三祖寺,正是南朝国师宝志公禅师所开创,初名"菩提庵";梁武帝赐名为“山谷寺”。宋太宗谥开山宝志禅师名为“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隋初,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来到这里,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后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站着往生),故称“三祖禅寺”。相传在梁武帝年间,当时有宝志禅...
宝志禅师是南京人,在古时候特别受皇帝的宠爱,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让宝志禅师来处理。宝志禅师七岁的时候就出家为僧,而且在这方面颇有成就,就连著名的法郎师父都向他请教过一些问题。到了刘宋初年的时候,他的行踪却开始飘忽不定,而且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吃喝也是没有按时的,对于自己的着装也没有打理,总是一副...
金陵宝志禅师宝志禅师。初,金陵东阳民朱氏之妇,上巳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专修禅观。宋太始二年发而徒跣,著锦袍往来皖山剑水之下,以剪尺拂子拄杖头,负之而行。天鉴二年梁武帝诏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如何?”答曰:“在书字...
今安徽省天柱山上的三祖寺,即为南朝国师宝志公禅师所开创,初名"菩提庵";梁武帝赐名为“山谷寺”;宋太宗谥开山宝志禅师名为“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至隋初,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来到此地,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禅寺”。相传在梁武帝年间,当时有宝志禅师与白鹤道人都...
宝志禅师留下许多赞颂诗偈,收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分别是:<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志公和尚十二时颂>十二首和<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其中<志公和尚十四科颂>中的菩提烦恼不二、持犯不二、佛与众生不二、事理不二、静乱不二、善恶不二、色空不二、生死不二、断除不二、真俗不二、解缚不二、境照不二、运用无...
日本平安时代·宝志禅师立像|京都国立博物馆 木造,高160.9厘米,日本京都西往寺藏,现寄存于京都国立博物馆。传说南北朝梁武帝曾遣画师张僧繇为宝志禅师(418—514)画像,只见禅师“指剺面门”,用手指撕开自己的...
宝志禅师 宝志和尚(418~514),俗姓朱氏,南朝梁代句容县东阳镇(今宝华镇)人 。引导梁武帝入佛,尊为“帝师”。梁天监元年(502)宝志和尚上宝华山结庵讲经传教。 宝志和尚为宝华山佛教开山之祖,是后世神话济公活佛的原型之一。
宝志禅师(418年—514年),出生在今南京,7岁时在道林寺出家,拜僧检为师,从此一心开始修习禅学,提出”即心即佛“理论,主张破斥分别之法,以见平等之性,强调内心的顿悟。后在514年在天柱山圆寂。宝志禅师一生以慈悲为宗旨多次展现神通,让人们正信佛法,从而引导人们了悟人生真理,走上究竟解脱之路。山谷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