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作为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人物,他对泰山封禅的态度以及所推动的改革,都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细细品味的重要篇章。
宋神宗赵顼[xū](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铖,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位皇帝。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封光国公,后进封淮阳郡王、颍王。公元1066年(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宋神宗,时年20岁。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赵顼即位,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
九月,又加封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淮阳郡王,改名为赵顼。 宋神宗幼时,便"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立志"雪数世之耻",到十多岁时,神宗就"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父亲英宗即位时,神宗十六岁,这期间王安石的改革理论在社会上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加之在颍邸任职的韩维、孙...
就这样,不到二十岁的宋神宗第一次体会到了当皇帝的艰辛,他省吃俭用,甚至连给宋英宗修墓地的钱都省下来,全部用来给百官们发放俸禄。就是这样一群宋神宗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敢亏待的朝廷大臣,却没干出来什么有用的事情,老百姓动不动就造反起义,边关战事不断,国库依然空虚,皇帝仍旧紧衣缩食。宋神宗的不满在...
宋神宗 “宣仁之诬”与“车盖亭诗案”的实质,是太皇太后与宰相蔡确对于“定策之功”的争夺,“同文馆狱”则是前二者的余绪。一般认为,“宣仁之诬”是由蔡确的追随者炮制的,他们指责宣仁太后有意立自己所生的另一个儿子,即神宗的弟弟、时封雍王赵颢,而不是自己的孙子,也就是神宗之子、哲宗赵煦。换言之...
宋神宗,北宋第六代皇帝。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在为大宋操劳了18年之后终于累倒,他向往的干一番可与唐太宗比肩的“功业”并没有完成。而神宗一生中最重要的知己王安石,也在他死后一年多病逝于金陵。在这一对对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臣病逝的四十年之后,北宋也很快亡于金人的入侵。 大宋第六代天子赵顼,在许多文臣...
宋神宗:集明君优点于一身,比肩汉武唐宗,却难论功过的一代英主 少年皇帝登基 年仅十九岁的少年即位为皇帝,担负起了千秋万代的兴衰荣辱。这位少年皇帝即是备受后人称颂的"宋神宗"赵顼。宋英宗赵宗实的长子赵顼,出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传说他的诞生当日,京城汴梁的群鼠竟吐出五色祥云,令人目瞪口呆...
宋神宗即位之后,看到朝廷的财政报表,发现上面写的根本不是什么数字金额,而是满满的两个字——“缺钱”。如果换了崇祯来,你问他怎么办,他想出的办法只能是:加税,再加税;如果换了万历来,他会觉得:朝廷没钱关我毛事?我的内帑有钱就行了。但宋神宗却不这么想,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变法。在当时,大宋...
血气方刚锐意求治的宋神宗赵顼即位伊始,就急于寻找一个能够全力帮助他改革的大臣作为臂膀。王安石就在这时脱颖而出了。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亲眼看到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他曾给当时的皇帝仁宗上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仁宗没怎么看,未即位的赵顼倒看得很仔细,因而非常欣赏王安石。赵顼即位后,就把王安石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