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工程,更要美”2010年,深中通道前期办公室成立,宋神友成为前期办“1号员工”,打那时开始,他将自己的一切都与深中通道融到了一起,一干就是14年。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建设条件极其复杂,5年前期研究,52项专题论证、29个过江通道方案比选、19项通航专题研究,首次提出“桥—岛—隧...
宋神友说,所谓“创新”通向“新”的每一步 都是团队一起创造出来的 “一号员工”,从一而终 从2010年开始筹备 宋神友是深中通道项目的第一个成员 因此被大家称为“一号员工”在宋神友看来 为什么有信心一定能建成 他说,改革开放40年来 综合国力就是最大的底气 而中国交通行业的长足发展 产学研用结合创新的模式...
为解决困难,管理团队到国外有类似工程经验的项目去交流学习,但对方不让近距离参观学习,只能在现场200米外远远眺望。宋神友和同事们都产生了深深的体会:核心技术很难从国外吸收借鉴,我们必须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因此,从2015年开始,宋神友牵头组织“产学研”团队,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历时4年艰难攻关...
宋神友是深中通道项目的第一个成员 因此被大家称为“一号员工” 在宋神友看来 为什么有信心一定能建成 他说,改革开放40年来 综合国力就是最大的底气 而中国交通行业的长足发展 产学研用结合创新的模式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都是成功的信心来源 14个年头,5000多个日夜 关于时间的数字还在积累 要管好用好这条“...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 宋神友:当时争论也很激烈,不光只是说首次采用,在国内一下子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这个压力是很大的,从国家的综合实力到行业的积累也给我们有个很大的信心。创新方案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完成超大体量、高精度的钢结构生产和安装,而这些在世界范围内...
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极大缩短大湾区各城市通勤时间,让大湾区变得“更小”了一些。本期《开讲啦》将邀请深中通道“1号员工”——深中通道总工程师宋神友带着大家“打卡”深中通道,揭秘其建设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
2010年10月,怀揣着建设超级工程的伟大梦想,“1号员工”宋神友开启了他在深中通道激情燃烧的岁月,“刚开始,一切都还顺利。因为梦想,苦一些、累一些,也不觉得难。”他说。当时珠江口上,只有一座1997年建成的虎门大桥连接着珠江两岸,然而,虎门大桥日均车流量已远超当初设计标准。然而,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我是深中通道建设者丨宋神友:天桥辟路,筑梦伶仃洋去年年底,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方压舱混凝土完成浇筑,整座通道工程主线贯通,意味着这座世界上长度最长、宽度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攻克了全部技术难题,也意味着这座世界上综合建造难度最高的跨海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2024年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
今年五十岁的宋神友是深中通道的总工程师,从2010年开始筹备算起,他已经与深中通道共度了14年、近5000个日夜。繁忙的珠江口涉及港口、航空、水利、环保、国防等多个行业。在最初的立项阶段,光是如何保证工程以后不影响大型船舶航运发展,他就带着团队做了19项通航论证。而当时整个项目,算上宋神友也只有16个人。深...
宋神友,武穴市石佛寺镇人,毕业于武穴中学,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学习;1996年7月至2009年2月在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从事桥梁设计、审查工作,任设计师、主任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在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