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台湾抗日志士宋斐如夫妇结婚纪念丝帕。丝帕正面画着一枝梅花,旁书“勿忘台湾台南开元寺的古梅”,并有宋斐如夫妇的同事和朋友们的签名,这是宋斐如夫妇结婚时他们赠送的。宋斐如(1903—1947),原名宋文瑞,出生于台南县仁德乡。 1922年,宋斐如从台北商工学校毕业,因为不愿在台湾继续接受日本殖民教育,便于次年回到祖...
宋斐如不但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而且在与亲戚朋友的交谈中也三句不离抗战。其妻舅区晓曾对宋亮(宋斐如遗子)说:“我第一次见到你父亲时,他就叫我学习马列主义,学 习唯物辩证法。在重庆时,他工作很忙,每天上班都经过我们的驻地,每次见面都匆忙得很,了解一下我们的学习,讲些抗日的事就走了。”宋斐如还常常...
1935年2月1日,冯玉祥同宋斐如第一次「谈其到南京的事及见孙(科)、邓等事。」17日,冯玉祥为宋斐如写了五封介绍信,分别给「李(石曾)、孙(科)、简、梁(寒操)、马(超俊)」。第二天(18日)早上九点半,冯玉祥同宋斐如「谈他走的事」,并且提到:「我...
9月24日,宋斐如自日本回来,再上泰山,见冯玉祥,“定规自明日起讲书。”第二天,也就是9月25日,宋斐如又开始给冯玉祥讲课。冯玉祥请宋斐如“讲其到日本所研究之心得,言语之间,问其所以”。冯玉祥认为宋斐如“对日本史不十分清楚”,因而深刻体认到“史书之重而且要也”。27日,宋斐如讲“日本农村情形”。10月...
宋斐如(1903年—1947年),台湾的新闻记者,在二二八事件中遇害。原名宋文瑞,出生于台南县仁德乡。
藍博洲這本書與他以往的著作比較不同的是,這次他引用了大量史料文獻重新將宋斐如當年的文章論點放在讀者眼前。宋斐如在台灣的時候已經深切感受到殖民地社會的不平等,不願做日帝臣民的他從殖民地台灣遠赴北京考入北大預科,在北大就讀時他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儘管他當時沒有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進步...
作者:林德政宋斐如台湾光复台南县国民党军队台湾人民雾社事件奴化教育国民党中央李翼中调查委员会 摘要:<正>二二八事件中不幸失踪,迄今尸骨无存六十年的台界精英宋斐如,原名宋文瑞,是台湾台南人,1902年8月11日出生于今台南县仁德乡,享年45岁,他在家中排行第六,父宋源。
内容提示: 2021 年第 1期(总第 183期)闽台关系研究ResearchonFujian-TaiwanRelationshipNo.1,2021(GeneralNo.183 )两岸文史研究宋斐如与台湾光复:台籍志士抗日复台研究赵一顺(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原先的不敢刺激日本侵略者...
宋斐如文集 喜欢 0 阅读量: 34 作者:宋, 斐如,楊, 益群,深圳台盟 摘要: 宋斐如文集 [宋斐如著] ; 楊益群執行主編 ; 深圳台盟主編 (台灣史料新刊)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6.2-2006.3 卷1 卷2 卷3 卷4 卷5出版时间: 2006 ISBN: 98673593489867359356986735938098673593999867359402 ...
宋斐如,宋斐如,1903年出生,1947年去世,中国台湾新闻记者。在台北高等学校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就读。1924年起开始主编杂志《少年台湾》。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冯玉祥处讲学。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干事,1942年任中国国民党台湾党部干训班教育长。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