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们!就像木匠用细绳固定木材,你们应以正念固定心于呼吸。如此,散乱的心将得调伏。" ——《中部·安般念经》观呼吸的核心并非消除焦虑,而是培养在焦虑状态下保持觉知与平衡的能力,实现"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的内在转化。
为此,今天我来为大家说安那般那念。这是一个从细微处下手学习,以开展自己的觉察力,而达到止息一切已起、未起的恶不善法,其威力,就像能洗涤一切已起、未起尘埃的大雨。 如何修呢? 比丘若住在城郊、村外,早上进入村落乞食时,应好好守护着六根,看住自己的心念。餐后,...
修行安般念的第三个阶段一一觉知息之全身 当修行者觉得自己的专注力已经变得强而稳定时,就可以进一步要求自己持续不断地觉知气息,即在同一个地方觉知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这就是《大念处经》中提到的“觉知息之全身”。因为气息必定都会经过接触部位,修行者可以把心安住于接触部位中的某一处,来觉知一开始...
安般念分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入息、出息、念"。禅修者将正念现起于面前,将正念确立在自己的业处(业处指工作与锁定的范围,指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入息,觉知出息。就只是专注于“入出息”,不要改变呼吸,更不要抑制呼吸,就只是觉知呼吸的本身;就只是觉知气息进来、气息出去,气息从鼻孔进来、气息从鼻...
安般念:安般念——即保持正念,觉知鼻孔出口处的呼吸气息,以此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安般念分四个步骤:第二个步骤:当入出息念变得柔顺、微细、缓慢的时候,可以专注的觉知“长短息”。“入息长时,学、如实知之,我入息长”也就是入息缓慢、柔顺、细长……“出息长时,学、如实知之,我出息长"也就是出息...
《安般念入门》:佛教的禅修方法有两大类,即止禅与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观禅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 在这两种方法当中,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因此佛陀在《谛相应》里说:“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所以,我们鼓励初学者先修行止禅,培育起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观禅,照见诸...
安般念 安般念是以呼吸为目标來修习定的一个法门。它的修习是将我们的心导向宁静,直到它到达安止定(appanasamadhi)的阶段。安般念是最常用以证果的法门。修安般念必经的四个阶段是: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和缓慢入出息。若无杂念干扰,应可顺次进入初禅,二、三、四禅。
我们知道安般念能令禅修者修到四禅,但方法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任何感觉上 ,也就是不要理会呼吸时的冷、热、硬、推动等十二种感觉(特质),而只要把全部注 意力专注在自然的呼吸,就可以了。一心正念:「我要专注自然的呼吸而已」,这样即 使有感觉到冷、热等感受,只要一概不理,种种感觉自然就会不见...
禅修实修~~从安般念..从安般念到四禅第一部分、「安那般那念」修习四阶段第一、出入息(观呼吸进、出):专注在鼻孔周围的触点,觉知出、入息即可,不要控制或抓息。专注半小时之后,换第二阶段。此阶段为收摄散乱的心,也可以用数息的方
安般念簡介 帕奧禪師 開示 依據上座部佛法(Theravàda),禪修的法門可概括地分為兩大類,即止禪與觀禪。止禪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觀禪則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這兩大類法門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止禪是觀禪的重要基礎。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在《相應部.諦相應》(Sacca Sa§yutta)裡開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