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刚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肿瘤诊疗中心负责人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主要学术任职:CSCO多发性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华医学...
2024年1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邱录贵教授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IF=12.8)在线发布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ized and weighted myeloma prognosti...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邱录贵团队在《Haematologica》(IF=10.1)在线发布了题为“ MAF translocation remains a strong prognostic factor despite concurrent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的文章。该研究基于中国首个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比较初诊时携带和不携带 t(14;16)/ t(14...
在首届“POMY&JPAC论坛·多发性骨髓瘤问与答”盛会中,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聚焦“克隆内部异质性及克隆演变对骨髓瘤的治疗产生哪些影响”这一热点话题,带来了精彩的专题汇报,分享研究心得,解读前沿新知,展望发展未来。本文整理学术汇报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M蛋白作为浆细胞分泌的产物,在血液中呈均一分布,是理想的“血清肿瘤标记物”。但针对M蛋白的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存在检测灵敏度较低的缺陷,因而无法在深度缓解的患者中进一步区分患者疗效。蛋白质谱具有高度检测灵敏度,利用不同MM患者之前M蛋白的序列差异,可以实现微创和高灵敏度监测患者M蛋白,可以实现对完全缓解...
在首届“POMY&JPAC论坛·多发性骨髓瘤问与答”盛会中,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聚焦“克隆内部异质性及克隆演变对骨髓瘤的治疗产生哪些影响”这一热点话题,带来了精彩的专题汇报,分享研究心得,解读前沿新知,展望发展未来。本文整理学术汇报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EHA2022丨安刚教授: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和IgD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OEHA2022丨安刚教授: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和IgD... EHA2022丨安刚教授: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和IgD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第27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将于2022年6月9日~12日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会议由欧洲血液学会...
安刚教授团队参照pPCL新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00-2019年158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探索其临床特征、预后及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 新定义pPCL患者和NDMM患者的临床特征特征比较见下表。总体而言,与NDMM患者相比,血细胞减少和不良预后生物标志物(即LDH升高、亚二倍体和高危细胞遗传学)在pPCL患者...
内科血液科 复发多发性骨髓瘤表现出不同免疫微环境和恶性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模式 研究背景 免疫疗法在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中已显示出疗效。然而,这些疗法的疗效可能依赖于肿瘤免疫微环境(iTME)。阐述iTME在疾病过程中的演变是优化免疫治疗时机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