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的保罗·威利斯教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子弟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就是《学做工》一书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内容。
《学做工》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
正如威利斯在《25年过往:老书,新时代——写于<学做工>出版25周年》中所写,“他们不得不常常不情愿地或满怀怨恨地承认自己是一个近来‘引人注目’的族群,因为他们失去了殖民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继承(白人)无产阶级产业工人体面的工资所赋予的优势,他们也不再自动地认为获得这些优势是理...
性别关系、男女分工与其他分工之间的关系,是《学做工》一书的核心。对于“家伙们”而言,体力的行事方式就是一种男子汉的方式,而智力的方式则是女性化的。 中国的物质条件与社会条件正在发生着巨变。民族志学者总是不加修饰地发问:什么是下层阶级创造的意义?人们需要一种来自底层的“实践感”。 作者所要传达的是,...
📖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这本书,虽然写于1977年的英国,但其中的观点和洞见对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工人阶级子弟选择成为新一代工人,并非无奈之举,而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英国的工人阶级有着独特的文化,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表现出反学校文化的倾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洞察和价值取向。...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威利斯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他辗转于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各个领域,但不变的是,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学做工》即使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校园暴力、学生亚文化、教育内卷、教育焦虑与家庭、阶层、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学做工:如何成为工人阶级孩子》这本书,副标题翻译让我有点不太舒服,但作者保罗·威利斯确实主要聚焦于男学生的研究。书中的内容,特别是民族志访谈部分,让我看到了工人阶级子弟在学校里如何形成反学校文化。这本书用民族志方法调查了英国小镇Hammertown工人阶级子弟的学习生活经历,揭示了子承父业的文化再生产现象。
这次与读者见面的新版则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两篇我的论述文章,它们分别发表于《学做工》出版25周年和40周年。从很多方面来说,我现在想要通过这篇前言向读者和研究者传递的信息与鼓励,与2013年中文版前言的初衷是一致的。我要传达的简单信息就是:尊重、学习并尽你所能地实践批判性民族志和理论化的方法论...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英国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通过对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到工作后的经历进行访谈和分析,揭示了工人阶级子弟继承父业背后的复杂原因。一方面,这是社会结构再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进行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