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如吴忠伟教授在其博士论文《智圆佛学思想研究》中指出的:“孤山智圆的净土往生思想异于一般单纯之净土信仰在于智圆明确以净土为诱使众生的方便权宜,净土往生的目的便是要复性,而终极世界便是心性。”[7]复归心性不但是智圆学术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台净融...
有几次,佛教几乎要被儒教所消灭,但都出现了救世祖级别的僧人,一次次挽救佛教于危险中。这里就有一位,他就是宋代初期的有“孤山法师”之称的和尚释智圆。“孤山法师”释智圆 释智圆背景 公元976年,释智圆出生于钱塘 (即如今的浙江省杭州市)。他的俗家姓徐,自出生后就体弱多病 。他的父亲对此很是着...
释智圆非常推崇白居易,所以他的部分诗作有近似白体的成分,尤其讽谕劝诫的部分。 释智圆诗作在宋初僧人中成就较高,他的诗歌体裁选择以近体为主,注重中间两联的打造,诗风比较幽远清寒是晚唐体诗歌的典型特征。 1、《寄吴黔山人》 释智圆〔宋代〕 鸟外自长往,人间过几年。 狂吟轻岁月,高趣狎神仙。 醉卧云蒸...
作者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于从智顗到智圆的“性恶说”的思想演变之背景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将智圆思想体系回溯到早期天台学,以更加凸显孤山智圆思想特征之立意。其次,将两者的圆教模式进行了对比,指出智顗的圆教模式具有遍摄一切法之气质,是一种圆具一切法,遍于一切法界的实相场域,属于“圆教实相论”;而...
孤山智圆作为宋代天台宗山外派的重要代表,其为学界所关注的主要是其与山家派思想的异同及其儒佛汇通的思想,对于智圆的天台学术系统本身,则较少关注。因此,本文作者以智圆的解释《心经》时所运用的“五重玄义”思想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讨论智圆解经方法的源流与特色。
孤山智圆生平及著述考 孤山智圆生平及著述考 孙力平 袁九生 提要 : 孤山智圆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 。他虽然体弱多病 、生命短暂 ,但学识 深厚 、著述丰富、思想活跃 、人格高雅 ,在宋代思想史 、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均有一定的地位 。本 文拟以智圆为主体 ,专门对其生平及著述进行考述 。 关键...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420篇...
孤山智圆的诗学旨趣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儒家排佛之声不断。耐人寻味的是,在排佛背景之下,宋初天台宗山外派代表人物孤山智圆(976—1022)身为僧徒,自号中庸子,公开宣称尊崇儒教。他称自己“于讲佛经外,好读周、孔、扬、孟书”(《闲居编自序》),“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拳拳服膺,罔敢懈慢”(《中庸子传》...
吴忠伟孤山智圆的身-真如是.doc 勉忏悔者,实自讼之深者 ——孤山智圆的身、心理论与宋初儒释思想的整合 苏州大学哲学系 吴忠伟 学界公认,儒释整合是宋代思想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内在机制,新儒学(理学)的形成即是一个明证。不过在宋初思想界,天台山外派名僧孤山智圆(976—1022)更早提出了“释道儒宗,其旨本...
孤山智圆 生平 著述 作者孙力平,男,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袁九生,男,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 员。(杭州 310023)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uj,或称 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 外派重要的诗文僧②。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