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13.44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13.45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孟子说:"君子住在这个国家,这一国的君主任用他,便能得到安定、富足、尊贵、荣耀;他的弟子跟随他,便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办事尽心,讲求诚信。'不白吃饭啊',哪样比这功劳更大?" 【注释】①此句出自《诗经·魏...
——《孟子·尽心上》 解读: “驩虞”,同于“欢娱”。“皞皞”,是胸怀宽广舒畅、悠然自得的样子。孟子提出“王霸之辨”,“霸者”是以力服人而称霸于诸侯者,“王者”是以德服人而称王于天下者。“霸者之民”欢喜快乐,是因为他们怀着利欲之心。“王者之民”...
《孟子·尽心篇》中的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孟子通过冯妇打虎的寓言,表达了对人行为改变及见义勇为态度的看法。冯妇的故事:冯妇原本是一个善于打虎的人,但后来成为了一个善人,不再打虎。然而,在一次野外遇到众人追赶老虎时,他忍不住又准备与老虎搏斗,这种行为虽然受到大众欢迎,但却被士人君子耻笑。...
孟子说:“无一不是命运,顺应天理而接受的就是原来的命运。所以知晓命运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接受的是原来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接受的不是原来的命运。” 孟子说:“追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这说明追求有益于获得,因为追求在于自己的努力,按一定的方法去追去,而能否得到却要看命运,这...
孟子尽心篇23的翻译解释二十三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答案 【译文】 齐国闹饥荒,陈臻说:“国人皆认为先生再次...
《尽心篇》是《孟子》的完结篇,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视。全篇以“尽心”点题,以“修身立命”总领全篇,阐述了“良知良能”、“仁民爱物”、“民贵君轻”等一系列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和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了孔子“乡愿德贼”...
南师《孟子》系列讲座之一,《尽心篇》是《孟子》的完结篇,被南师视为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视。全篇以“尽心”点题,以“修身立命”总领全篇,阐述了“良知良能”、“仁民爱物”、“民贵君轻”等一系列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和内涵,并进一步阐释...
所以,孟子的“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和青原行思禅师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都是一个要意思——外面看起来都是那样,里子却是翻天覆地了的。
《孟子》第七篇,言性命,性者天性,命则天命,人可以体察遵循把握这天性天命的,唯有此心,需求其放心,专心致志,尽心力而为之【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天生万物,各具其性,草木无心,其性尽显而无助长放失之事,佛道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