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章提到“夜气”和“平旦之气”,十分费解,是孟子研究中的疑点和难点。孟子指出,牛山的树木曾经长得很茂盛,因为人们不断砍伐,久而久之,就变得光秃秃的。但不能因此认为牛山没有长过树木,这不是山的本性,山的本性就是可以长出树木。人的情况与此类似,孟子说:“虽存乎人者...
本文想要解决的是浩然之气与夜气及“养浩然之气”与“存夜气”的关系及其内在的统一问题。孟子的养气功夫论历来受到重视,以往的关注点在“浩然之气”这一自觉维度上,忽视了“夜气”这一自然维度,但是道德性生存是自觉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夜气及存夜气的道德性含义与自在性含义如何合理地诠释和阐明是极为重要的。所以...
夜 读为什么夜读会成为一种风尚?《孟子》里的一个说法,或许可以作为解释。在与告子人与动物之别时,孟子提出了“人是能存‘夜气’的”。所谓“夜气”,就是人能通过夜晚静思产生良知善念。换言之,人的强大,不仅在于人本来的良善,更在于人能通过思考让人性光。而夜间,恰恰是隔绝各种纷扰,让内心回归平静的最好的...
孟子自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就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劈头却说:“难言也。”既然学生问了,它再难说,孟子也得讲下来:“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它是最伟大、最刚强的;“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依靠正义的力量培育它,而不伤害它,这股气就会弥漫于天地...
存夜气,讲的是早上卯时,五点~七点这段时间,早起存的是晚上的气,不是熬夜存气。这在木心文学回忆录里讲孟子的时候说了。肖邦、瓦莱里,都懂早起创作的道理。儒家提出来的,道家借来说修真,木心拿来讲养艺术元气,其实都是用不同的角度讲同一个事。 木心说的“存夜气,我对肖邦一笑 ”是什么意思啊?
《孟子·告子》 |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效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之从而牧之,是以若彼之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为美乎?其...
(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
“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③,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功夫大略相似。但佛氏有个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耳。今“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之患。孟子说“夜气”,亦只是为失其良心之...
以往"浩然之气"的自觉维度总是凌驾于"夜气"这一自然维度之上的,这与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强调道德主体性是密切相连的,单方面强调道德主体对周遭环境的道德性转化往往陷入普遍主义,而且使个体生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过分强调主体的道德力量而忽视自觉与自然的边界会陷入主观主义,要认识到客观存在之物以及各种客观规律是...
(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