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焘部东江军也受气已久,临阵倒戈纷纷加入孔有德,对张可达部山东兵发动攻击,山东兵大乱,伤亡上千,四散而逃。孔有德从登州军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兄弟耿仲明因为贪污,正在遭受黄龙弹劾,目前受猜疑恐性命不保。于是孔有德派这些人伪装成刚才战斗中的逃兵,入城联系耿仲明造反。耿仲明此时备受煎熬,得到孔有德的消息后如同久...
要说清朝最初那些年的奇葩事,非这几位藩王莫属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加上吴三桂,这四位爷可都不是一般人。在宗室至上的清朝,他们硬是混出了一番天地。说到爵位,清朝分三六九等。普通老百姓要是不姓爱新觉罗,再牛也就到一等公爵封顶。就连后来的曾国藩,也就混了个一等毅勇侯。但这四位爷可倒好...
对于孔有德、耿仲明率部来降,皇太极给予了最高礼遇,不仅率领满洲勋贵出城门十里迎接,还亲自为二人倒酒,慰劳有加,各种赏赐自不必说。 在人事安排上,皇太极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官兵,级别与八大和硕贝勒等同。和硕贝勒是什么级别?类似于政治局常委。 此外,根据相关规定,凡是归顺后金的人,都要编入八旗,但是皇...
早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并仿明制封王,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这些战功赫赫的降将不仅被封爵,还地处要位,握有实权。然而,这种优待也引发了清廷内部忠诚皇室成员的不满,特别是在多尔衮掌权时期,这些降将难免会受到打压。平西王吴三桂则在最初的陕西战场上对抗李自成的...
原属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于1632年发动吴桥兵变,攻占登州后,投降后金。他们为后金军带去了成熟的海军和船只,登州城里徐光启和徒弟孙元化建设的欧式先进红夷大炮,鸟铳和一万多名专业炮兵部队,完全弥补了后金军善野战不善攻城的短板,成为汉八旗主力,并被封王。孔有德被封恭顺王(汉正红旗),耿仲明被封...
这几位藩王的排名发生了变化。最初孔有德位居首位,但随着耿仲明和孔有德兵败身亡,功劳最大的吴三桂迅速上升至第一位,形成了平西王吴三桂居首,平南王尚可喜居次,靖南王耿继茂居第三的三藩格局。关于他们的封地,吴三桂被封在云贵地区,尚可喜则在广东就藩,耿继茂被封在福建。而孔有德的独子孔廷训被李定国俘获后,...
孔有德和耿仲明率领叛军与明军激战了两天两夜,李九成的儿子李应元战死,去与他的死鬼老爹一家团聚了,叛军的绝大部分战船也被明军的火炮击沉,当然沉入海中的何止是战船,就连孔有德和耿仲明在山东地区辛苦了大半年,抢劫来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也随着战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虽然当时皇太极尚未称帝,但他按照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在明朝时期的官职,赐予他们在清朝时期的官职。这象征着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在后金的地位如同八旗的旗主,拥有任免下属官员和分配战利品的权力。值得一提的是,孔有德、耿仲明投降时不仅带来大量的人力资源,还为皇太极带来了急需的红衣大炮,大大提升了皇太极的...
毛文龙被杀后,首先就是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不服。我们知道,清朝推翻大明,除了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还有尚可喜,那都是汉军急先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面都封了王。这哥儿几个呢,都是毛文龙的部下。这几人,看到领导被杀了,也慌了,直接跑到山东,投奔了登莱的巡抚孙元化,还没有撕破脸,还算是大明的...
孔有德是辽东人。清太祖攻克了辽东,孔有德和同乡人耿仲明一起逃到皮岛,明朝总兵毛文龙将他放在自己部下,对待他非常友好。袁崇焕杀死了毛文龙,割分他的军队隶属于副将陈继盛等人。有德与仲明等人跑去依附登州的巡抚孙元化,担任步兵左营参将。 天聪五年,太宗攻打明朝,围攻大凌河城。孙元化派遣有德带领八百骑兵前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