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思晦(1267~1333),字明道,五十四代衍圣公。 孔思晦资质聪明,赋性默简,在少年时,读书已识大义,稍长,虽居寒暑亦不废业。奉母至孝,躬耕养亲,远近争师之。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以茂才授为范阳儒学教谕,延祐二年(1315年)初,调宁阳儒学教谕,以俭约自将,教养有法,职满将离任时,师生都不忍割舍。 当时,孔...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资质端重,性格沉默寡言,孩童时读书已能通晓大义.稍长,拜导江张须立为师,讲求义理,对词章认为浅薄而不讲求.家中贫困,亲自耕种以自养,即使严寒酷暑,学习也从不懈怠,远近人家都争着聘请他做子弟的老师.大德中游京师,祭酒耶律有尚想举荐他,他以母老辞而归.母卧病,亲自为母亲进送汤药....
孔思晦,字明道,是孔子五十四代孙,出生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山东曲阜人。他自幼聪颖,师从孔颜孟三氏学的著名教授张篆,专注于义理探讨,崇尚道德品质,而非局限于文学修辞的学习。至元二十年(1283年),孔思晦的父亲孔浣去世,家庭陷入贫困,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学业,反而选择下田劳作,学业与...
孔思晦,资质端重,而性简默,童帅时,读书已识大义。及长,授业于导江张翌,讲求义理,于词章之习,薄而弗为。家贫,躬耕以为养,虽剧寒署,而为学未尝懈,远近争聘为子弟师。至大中,举茂才,为范阳儒学教谕。延祐初,调宁阳学。先是,两县校官率以廪薄不能守职,而思晦以俭约自将,教养有法,比代去,学者皆不忍舍...
延占三年(1316),作为孔子嫡长孙,孔思晦成为衍圣公,主持孔府事务。他为了更好地管理林庙祭祀和府务,向朝廷申请增设人员负责书籍、音乐和财务。他注意到孔庙设施破旧,便尽力修复,恢复庙宇原貌。尼山孔庙因战争而毁坏,他通过调查历史文献,向上级官员反映,恢复了150亩祭田,每年收入粟48石,并倡议重建...
历史知识> 孔思晦 元曲阜(今属山东)人,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至大中为范阳儒学教谕。延祐二年(1315),袭封衍圣公。 孔思晦相关 亭 亭长 亭父 亭户 亭民 亭佐 亭卒 亭侯 亭尉 亭鄣 亭隧 亭公主 亭母马 亭啬夫 亭独尸逐侯鞮单于 亮州 亮噶尔 ...
播放量0,播放时长03:40,作者大吕文化AI电子书,作者简介undefined相关音频:3379 元史-孔思晦,3256 元史-孔元,3345 元史-张孔孙,2947 元史-抄思,3237 元史-程思廉,3059 元史-斡罗思,2983 元史-孟速思,3221 元史-王思廉,3045 元史-撒吉思,3019 元史-杭忽思
在历史上,孔氏族人曾因孔思诚的血统问题引发争议。孔思诚被认为是孔元用的后裔,而非嫡系,因此族人向朝廷提出罢免其衍圣公的请求。然而,元仁宗详尽核查了孔氏族谱,认定孔思晦是孔子的直系后裔,应承袭封号。因此,孔思诚的职位被撤换,于延祐三年(1316年),孔思晦被授予中议大夫,正式成为衍圣公,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
孔思晦在学术上师承孔颜孟三氏学的张教授,他的读书追求的是深刻义理,而非局限于表面的辞藻。在元仁宗延?三年(1316年),他被授予中议大夫的职位,并继承衍圣公的封号,领受四品官印的荣誉。元泰定四年(1327年),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嘉议大夫,官印变为三品银印。对于孔子祀事,孔思晦深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