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孔子对此僭制违礼之举深表叹息、惋惜之情,对其后与季氏等三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林放问礼之本”(《八佾》)的行为大加赞许,并对弟子冉有不劝止“季氏旅于泰山”的做法极为感叹:“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在当时,只有天子、诸侯才有...
孔子的礼制思想 本文介绍了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礼,礼是建立在仁学之上的行为准则,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以仁礼兼言,仁与礼相辅相成。礼乐之道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做,而孔子的实践礼的精神体现在祭祀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两千多年过去了,“礼”的思想一直贯穿始终。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之上...
正如孔子所言,“和为贵”,是“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孔子那段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讲“礼”只讲“和”是不对的,是不可行的。单纯为“和”而“和”,不以“礼”节制,这就脱离了礼制的根本意义,走向了礼制的反面,也实现不了“平天下”的大局目标。所以,朱熹说:“徒知和”“一于和”“则亦非复...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语》包含了孔子对“礼”的诸多论述,其中提到“礼”的地方达七十余处,尤其是《八佾》篇和《乡党》篇更是集中记载了孔子对“礼”的认知与态度。孔子的礼制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到礼的内在本质、外在形式、尊卑等级、生活日用等各个方面,对当今国家、社会的有效治理,人类生活的有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建秩序就成了头等重大的思想主题。当然,也是孔子所关注的大问题,而他给出的方案就是重建西周的礼乐秩序。 一.礼制思想的来源 “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追慕周公,主张捍卫传统的礼乐文明。“在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中所发展的那些内容,不是与西周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对抗、断裂...
一、孔子 正名 中国礼制思想中关于名实关系的一个原则,最早由孔子提出。在孔子看来,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时代。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正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孔子所期望建立的礼制秩序关涉现实秩序的建立,同时也关涉人之内在精神秩序的培养,所要追求的是一个个人与社会,个人之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和谐有序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要通过不断的“礼”的实践才能达到,“礼”并不是先天赋予的,从个体对礼制秩序的追求角度,要使自己的行为内心意志都能符合社会的礼制规范,就要...
刑罚孔子法治认识政令礼乐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孔子对礼制与刑罚关系的认识及其法治思想辽宁省孔子学会名誉王恩来在孔子的政治主张中,德治是最理想的境界。在孔子看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是“仁”,而“礼”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先秦时期“名”与“礼”有密切的联系,孔子正名思想的产生,正是源于对“名”与“礼”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本论文从孔子正名思想的文化渊源、历史与现实背景、内容与实践等方面,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名”与周代礼乐制度。本章论述了“名”在周代礼制构建的过程中,向政治、伦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