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孔子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孟子一方面认为孔子也是人,是人类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诞生的先觉者;另一方面,他又明确强调,孔子的品德超出了同类,远非一般人可比,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
这一节,放在了“儒家以行论德”的《卫灵公篇》中。说的是孔子也主张的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不是“直言”或者“沉默”!“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即不能一味地沉默,遇到明白人要进行沟通;“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即也不能一味地表达心里话,要搞明白对方是人是鬼。“知者不失...
虽然孔子是一位仁义道德的楷模,他在这个情况下也难掩心中的情愫。他与这位少妇相见时,言笑晏晏,彼此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他们相互倾慕,初次见面便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在离别之际,他们虽然没有信誓旦旦,但交汇的目光早已承诺了彼此的未来,电光火石间一段真挚的情感为这段美好的见面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认为圣贤不会有过错的这句话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左丘明先生。公认的圣贤典范孔子、以及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迁都尊称左丘明先生是“君子”。既然是圣贤孔子都尊敬的君子所言,这句话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孔子应该也是认可的!但就是孔子,这个公认的大圣人,也会犯错,文献有记载,一直以...
不听话的子贡,却能摸准那是时代的脉搏,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他不敢奢望成为孔子和颜回那样为“道”付出一切的人,而是在“道”的边缘徘徊,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他的成功,也是值得敬重的。现代社会很多乖学生也和颜回一样,穷得叮当响。他们也许是个普通教师,基层公职人员,普通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
1.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 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吾再逐于鲁:孔子对“桑雽”说:我两次在鲁国遭到驱逐。伐树于宋:到了宋国,又引来“司马桓(huán)魋(tuí)”的嫉妒,怕我取代他的位置;我在大树下讲学,“司马桓魋”带着士兵杀过来,将大树砍到, 幸好快速逃离,没有受伤...
能力这个事,还是时间长才能看出来。原来孔子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当他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以后就不会再这样以相貌去判断人品了。所以说就连圣人都有犯过错误,更何况我们普通的人呢?所以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但是知道错误后一定要及时改正,当然也要学会谅解别人的错误,多一些包容。
孔子在世的时候还不是圣人,是个受尊敬的人,但也是个普通人。自然也就有着急上火发脾气的时候。论语中记载了不少这类的故事。 子路是性格最为率真的,挨孔子骂也是最多的。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因为子路会对自己不懂的事发表意见,所以被骂粗野、没教养。 子曰“贼...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译文】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个道理就可以推知十个道理;我呢,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推知两个道理。”孔子说:“是不如他呀。这点,我和你...
孔子说完,笑着取过琴来继续跟着旋律唱歌,子路也跟着高兴地拿起剑舞了起来。子贡说:“老师啊,我真是愚钝啊,竟不知道天之高,地之下也。”历来得道的人,不管是困顿穷苦,还是元亨利通,都会自得其乐,他所乐的,其实并不是那穷困或是腾达。境界高的人啊,他们把人生的这些无常起伏,只是看作春夏秋冬的变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