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5分) (1)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③,劳④而不怨。”《论语·里仁篇》 (2)“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十三经注疏》 [注]①几:轻微,婉转。②见志不从:见父母的心意并不接纳劝谏。③又敬不违:仍然恭敬不违逆。④劳:劳苦。 当父母有过错时,我们要...
结合“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可知,事奉父母,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可见孔子认为侍奉父母要尊重、听从;真正孝敬父母,看到父母有过错了,应该劝谏。但是劝谏要懂得方法,要委婉,父母不听也不要心存怨恨。 参考译文: ①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宪...
根据材料二“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可知,孔子认为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即使父母有过错,即使劝说无效,都不能怨恨。其强调的是对父母“孝”的绝对性。根据材料三“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可知,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大错时...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其中“几谏”的意思是:A.多次劝谏。B.让父母坐在座几上劝谏。C.委婉的劝谏。D.几个人一起劝谏。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里仁》)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 【注释】①几:轻微,...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注释:【1】几:轻微,婉转。【2】劳:忧愁。(...
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 ②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 注释:【1】几(jī):轻微,婉转。【2】劳:忧愁。 (1)请从《匦》文中为章句①找出一个实例,并解释理由。
根据材料二“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可知,孔子认为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即使父母有过错,即使劝说无效,都不能怨恨。其强调的是对父母“孝”的绝对性。根据材料三“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可知,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大错时...
(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论语·里仁》)(3)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告子下》)注:(1)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