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异化名词解释 媒介异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克劳斯·哈特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人们使用媒介技术进行沟通和交流时,他们与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联系变得更加间接和虚拟,从而导致了一种心理上的失衡和疏离感。媒介异化可能会导致人们感到无法真正了解彼此,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无法建立深刻的人际关系。此外,媒介异化还可能...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 异化”的具体含义。在媒介化社会中,“异化”主要指的是人们亲手创造的媒介产物,如社交平台、信息工具等,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力量,开始支配和束缚人们的生活。这些媒介产物原本是为了服务于人,却反过来对人的思维、行为甚至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的“异化”概念可以追溯到近代...
与此同时,媒介的发展与普及也推动了相亲实践的媒介化:电视上,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速配类综艺节目一经播出便红极一时,引发了对于婚配问题的广泛讨论;网络中,以婚姻匹配为目标、提供红娘服务的实名制在线婚恋交友平台架起赛博鹊桥,用户...
🔍那么,媒介异化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并不是媒介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使用媒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异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对媒介的不确定感,导致主体与工具角色的颠倒;另一方面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异化现象。 💡所以,下次当你刷手机刷得停不下来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被媒介异化了...
媒介化指的是媒介对于社会及其生活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渗透,人们进入了媒介化生存的状态,这也带来了异化现象。“异化”主要指具有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动性的人亲手完成的创造物,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或隔膜,甚至转...
1网络媒介异化及其本质 1.1媒介异化的定义 “异化”指的是“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 支配自己的东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 人的劳动分为两类,即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他认为,在对象 化劳动中, 人的劳动成果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确证; 与此相 反,人在异化劳动中产生的劳...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不可避免地与之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并非总是积极的。媒介异化,作为一种现象,正逐渐凸显其负面影响。它不仅消解了人们的深度思考能力,还导致了情感表达的贫瘠化。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真实的自我,越来越难以体验到纯粹的情感波动。在当今网络时代,媒介与人...
在传播学的异化理论中,大众传播媒介的「麻醉负功能」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个点。媒介的负功能影响了异化的众多方面。比如,在整理和总结关于「异化」的资料时,我发现有的词条对于消费方面的异化表述大致意思为“人们在消费主义观念下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导致精神生活空虚,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关于这点,我并不能...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说的一句话,甚至和你本人都没什么关系,结果因为平台的推荐,一下子就火了,然后你每天都收到各种提醒。这就是流量对内容的异化现象。现在的媒介,已经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了,它甚至成了意义本身。为了吸引大众,很多账号都开始用一些谄媚的话术。结果就是,媚俗成了大众化的表现,接地气也成...
我最近试图将阿甘本和德波放在马克思—德波—阿甘本的市民社会异化批判这一框架下思考,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确实,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内部的考察后进行了异化批判,而德波对于20世纪景观社会进行了批判,然而关键在于他使用了“分离”而非异化这个词。而阿甘本,他对于景观的批判不是建立在大众沉迷于景观而与自身本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