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三维超表面设计的新策略,其可实现动态刷新且不依赖持续的能量输入,可用于触觉界面的设计。相关研究工作以“Energy-efficient dynamic 3D metasurfaces via spatiotemporal jamming inter...
Nature报道柔性可穿戴触觉模拟新突破 | 西湖大学姜汉卿团队联合研发生物弹性多模态触觉反馈系统 2024-11-18 15:41 发布于:山西省 人类皮肤中丰富的机械感受器为多种信息传递和感知提供了多功能界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触觉反馈在医学康复、虚拟现实等领域的需求急剧上升。然而,如何高效且准确地模拟多种触觉反馈形式,尤其...
模块化结构使得该折纸驱动单元间可根据实际需求任意组装,并构建具有全运动模式的柔性机械臂,有效解决当前柔性机械臂工作空间小、运动模式单一等问题,提高柔性机械臂在生产生活中的灵巧性与通用性。相关研究工作以“Plug & Play Origami Modules...
咨询介绍,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教授团队与美国西北大学生物电子研究所John Rogers教授团队、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解兆谦教授团队以及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黄永刚教授团队共同合作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多模态触觉模拟方法及智能穿戴装置,相关研究工作以“Bioelastic state recovery for haptic sensory substitution”为题发表于Nature。
但谁也没想到,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伦敦时间5月29日16:00,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机器智能》)在线发表了西湖大学姜汉卿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e Mechanical Haptics with High-Fidelity Perceptions for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开发了“...
北京时间8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微流体操控方法(FAST)——同时具备微流体流动方向任意切换、流动快速、精确响应、抵抗环境振动干扰、液体长时间存储等特征,并将其应用于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中,操作人员只需添加样本并等待 82 分钟后即可...
1.西湖大学姜汉卿团队与西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出一种基于生物弹性双稳态机制的柔性多模态触觉反馈系统。 2.该系统实现了可编程的高效多模态触觉反馈,同时能在小型化空间内实现剪切力传递。 3.通过创新的曲线折纸结构研究,该团队成功地在小型化空间内实现了剪切力传递。 4.该柔性换能器阵列界面系统支持多种...
这项研究成果于7月1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题目为“Plug & Play Origami Modules with All-Purpose Deformation Modes”。西湖大学姜汉卿实验室访问学生张超与西湖大学博士后张壮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姜汉卿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徐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西湖大学相关...
这项研究成果于7月1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题目为“Plug & Play Origami Modules with All-Purpose Deformation Modes”。西湖大学姜汉卿实验室访问学生张超与西湖大学博士后张壮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姜汉卿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徐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西湖大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