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 - 普贤居士于20230
姚鼐于十二月出京赴泰安,与朱孝纯二十八日登泰山,二十九日(是年除夕)观日出,作《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惜抱轩诗集》卷三)、《登泰山记》(《惜抱轩文集》卷十四)等诗文,次年正月返京,随即与四库馆中同僚道别南归。 四库馆同僚之一的翁方纲有《送姚姬川郎中假归桐城五首》(《复初斋诗集》卷十...
写于乾隆年间。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文学赏析...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是这样说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之后,写下了这...
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是这样说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之后,写下了这...
《登泰山记》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 - 普贤居士于20230
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是这样说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之后,写下了这...
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是这样说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