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姚雪垠在自己的作品《李自成》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小说中用细致入微的语句展现了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描写,以及生动形象的明末生活真实写照,虽说有许多大家的夸赞,却还是没有能让这部作品摆脱被众多人诟病的命运。是什么让《李自成》这部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陷入巨大的争议?真的是因为它美化了农民战争吗?...
1999年,姚雪垠在北京市复兴医院逝世。遗嘱捐献50万元,用以设立“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李自成》是姚雪垠的代表作,共5卷,全书长达300余万字。第二卷曾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57年姚雪垠开始执笔《李自成》,从崇祯十一年开始写起,1999年全书完成。《李自成》一书说明了李自成人格的成长,李自成领导的农...
回到武汉,姚雪垠双腿肿得不能走路。接过丈夫买的围巾,王梅彩含泪说:你真傻! 由于整天埋头创作,姚雪垠几乎对钱没什么概念。 上世纪80年代文学迎来繁盛期,姚雪垠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他花钱大手大脚,身边没什么积蓄。 (姚雪垠与家人合影 摄于1964年) 1982 年,姚雪垠创作的《李自成》第二卷喜获茅盾文学奖。3000元奖...
在该小说中,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胸怀天下,有着全局意识和战略思想。有读者不禁思考,姚雪垠先生笔下的农民起义是否过于美化了呢?作品中的李自成是否过于美化了呢?这还需我们理性分析。一、 长篇历史巨著 《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共有五卷。自1957年姚雪垠动笔开始,到1999年8月五卷书全部出齐,整整过了四...
《李自成》是作家姚雪垠的心血之作。不算之前的构思时间,从1957年动手写作《李自成》开始,到1999年《李自成》四、五卷全部出版,历经42年。就在最后两卷出版的前3个月,89岁的姚雪垠与世长辞。可以说,作家为写这部书耗去了几乎整个生命。《李自成》创造了文学史上好几个“前所未有”:它是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
姚雪垠,生于1910年的南阳盆地,河南邓县的儒学传统教育塑造了他的扎实学养。在五十年代初,他在武汉作协担任专职作家,长期生活在湖北。《李自成》的叙事从河南湖北展开,反映了作者对南阳盆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小说的前三卷以李自成在商洛山中潜伏、兴起,横扫河南湖北为主线。作者对于这片广大地区的描写...
姚雪垠的自信也是有的一定基础的,那就是《李自成》在当时确实厉害震动文坛,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卷译成日文后,荣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81年,曹禺在张炯主持的“中国当代文学讲习班”演讲时说:“现在研究《红楼梦》称为‘红学’,我相信将来会有研究《李自成》的“李学’。”茅盾高度评价《...
李自成是历史发展中很著名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心怀天下,在明末时期发动了一次起义,为当时的百姓争取到了更多的人权,他的这次起义推动了明末时期社会的发展。但也有读者认为,姚雪垠在这本书中,对农民起义和李自成这个人,都过于美化了。 姚雪垠出生于1910年,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地主,家产雄厚有很多的良田。但随着社会革...
姚雪垠关于《李自成》小说是进行了多年的构思得,但是从一开始写作,就准备写成一部五卷本的大书。从1957年动笔至第一部分出版才完成了总工作量的五分之一。在第一卷出版不久,“文革”就开始了,《李自成》的写作进程又一次被打断。此时,仍然是江晓天,凭借其政治智慧与协调能力,不仅为姚雪垠创造了更加安全的写作环境,...
1990年10月,是父亲八十华诞,湖北省举行“姚雪垠文学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进行纪念。会上父亲以“八十愧言”为题,充满自信、声音洪亮地用河南口音发表了感言:“在我八十五岁之前,三百数十万字的《李自成》全书,将一部内容复杂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悲剧送到我国人民的面前,请广大人民以严格的态度验收。在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