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姚苏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100048。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华文明与早期书写研究”(2022JZDZ025)阶段性成果。 摘要:汉代以来,文体论者认为铭箴同源,皆主“警戒”而各有偏重,这基本符合当时的创作实...
1.姚苏杰:《微子在殷身份考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S2期:第17-25页。 2.姚苏杰:《“宜”字的用法与<作册般甗>的释读》,《殷都学刊》,2012年第03期:第85-87页。 3.姚苏杰:《论<尚书·金縢>中的穆卜》,《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01期:第79-81页。 4....
佳作推介|姚苏杰、谢思炜:《礼记》“孔悝鼎”铭文考辨——兼谈先秦文献的流传与写定 姚苏杰,男,1984生,20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谢思炜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文学与文献。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在...
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作者:姚苏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辛丑腊月二十日乙亥 耶稣2022年1月22日 图1 商周时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相比于其他文献,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 第5期 | 姚苏杰:青铜器铭文所见“自我书写”现象论析——兼谈“对扬”“埶”“施”等词之义 2024-11-01 10:20 发布于:山西省 学术文章投稿|zywhyj@126.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青铜器铭文与“特种书写”姚苏杰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人们占卜时写在甲骨上的信息,由于甲骨上的书写空间极为有限,卜辞不可能长篇大论,也不会出现与占卜不相关的内容,因此其“文学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极有限的。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皆为中国早期特种书写的经典范本,但二者又有不同。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当时异常...
(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光明日报》2020 年 11 月 30 日) 材料二: 礼乐制度是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而形成的一种十分严格的 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行的礼 乐。柏杨先生在其《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周王...
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