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也不是那种好大喜功之人,他看的更远,所以直接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姚启圣。姚启圣也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其实也有可能是因为有了上一任的福建总督做先例,所以来到之后就开干的姚启圣不可避免的给康熙留下了好印象。 就在这个时候姚启圣接到了一个消息郑军开始改变策略,分兵驻守阵地。兵力分散开了...
不过,在政治上的成就过于耀眼,也遮盖了他其他领域的光芒,比如书法。姚启圣生于明末,活动于清初,他的书法还没有受到赵孟睥董其昌一派“馆阁体”的影响,与清中期的文人士大夫书法家相比,他的字韵味更足,也更具个性。姚启圣受晚明董其昌、倪元璐、黄道周、傅山等人影响,书法中既有疏淡空灵之美,也有奇崛浑厚韵味...
姚启圣因此被任命为诸暨知县,肩负起剿灭平紫琅山土匪的责任。因为在剿灭叛贼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康亲王将此事向康熙进行了汇报。随后,姚启圣迅速晋升为浙江温处道佥事,并与康亲王一道参与了对叛军的讨伐。在这段时间里,姚启圣陆续平定了松阳和宣平等地的叛军,同时迫使靖南王投降。不过当时郑成功的儿子郑锦仍然占据...
不久之后又有御史弹劾姚启圣在任福建总督期间虚报造船费用47000余两白银,建议康熙向姚启圣的儿子姚仪追讨这笔费用。可怜姚启圣在任福建总督五年,一直尽心尽力为统一台湾做准备,结果台湾统一了,他不仅没得到封赏,儿子还要陷入被追债的窘境,为何姚启圣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后世很多人都知道清朝统一台湾是名将施琅的功劳,...
收复台湾离不开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康熙年间著名的贤臣姚启圣。由于大清是满族政权,朝中大多为满人,姚启圣作为汉人能够身居如此高位,充分显示了康熙对他的重视。一、步入朝堂 姚启圣可谓是跨越两个朝代的人物,他出生时大明王朝尚未完全覆灭。在他年轻时,姚启圣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卓越社会责任感。用当时的说法来...
收复台湾,有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康熙年间有名的贤臣姚启圣。大清是满族建立的政权,朝廷里大多是满人,像姚启圣这样的汉人能坐到那样的高位,这足以表明康熙对他的器重。【一、步入朝堂】姚启圣这人啊,那可是经历了两个朝代的。他出生那会儿,大明王朝还没完全玩儿完呢。这姚启圣打小就跟一般人不一样,有着...
电视剧中,姚启圣所谓的“剿其海路”,前提是“台湾荒蛮之地,既缺银又缺粮,无论军需民用,全仰仗与大陆通商”。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军需民用,全仰仗与大陆通商”是完全错误的。如上所引,郑氏的海路早就可以连接东南亚各国,日本、暹罗、交趾……而且,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陆地国家,宋明之际...
康熙对姚启圣最后的安排不排除监视的嫌疑,但不可否认,姚启圣的结局要比周培公好得多,而重温《康熙王朝》,才懂姚启圣得以善终的真实原因。01 姚启圣的“过”姚启圣最大的“过”在于他推崇汉人文化而对满清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看不起和不服气。为了“驯服”他,康熙走了四步。一“请”。康熙派贴身太监李德全前往...
康熙给姚启圣最后的安排,没准儿有监视的意思呢,不过得承认,姚启圣这结局可比周培公强多了。再看《康熙王朝》,才能明白姚启圣能有个好下场的真正缘由。【01 姚启圣的“过”】姚启圣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他看重汉人文化,打心眼里瞧不上满清,对满清也不服气。要“收拾”他,康熙使了四招。康熙让贴身太监李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