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仪俗与生活方式 多种仪俗:契丹人有拜日仪、柴册仪、再生仪、祭山、射鬼箭等多种仪俗,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信仰和习俗。 捺钵制度:辽朝皇帝带领百官随着一年四时到各地巡狩,其宫帐的所在地即为“捺钵”,这是契丹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头鱼宴、头鹅宴:这些也是契丹人特有的生活习惯,体现了其...
在宋人眼里,女真契丹的奇特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庆酒习俗:女真人为庆贺酿酒成功,会杀鸡宰羊,载歌载舞,无分男女、贵贱、长幼席地而坐,无论主人宾客还是部族首领均翩翩起舞。宋人认为这种行为有失伦理,是荒唐的表现。杖责制度: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流行“杖责”,上至宰辅和王公贵族,下至各级官吏...
南北朝时期,契丹分为八个部落,史称“古八部”,根据《魏书·契丹传》记载,古八部分别是:悉万丹部、阿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虽然《魏书·契丹传》中所记古八部之名存在错讹,但经过考据仍旧能从中窥见契丹各部从游离到聚合的发展轨迹。随着持续的朝贡与进步,契丹逐渐...
契丹自14世纪以后就不再以单一的民族形态而存在,它的语言早已消亡,今天的契丹语研究者在解读契丹文字时往往不得不借助于阿尔泰语系中的某些亲属语言,如达斡尔语、蒙古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恩格尔语)甚至满语等等;但大量的解读实践告诉我们,契丹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在它与上述诸语言中的...
契丹,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契丹风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还体现了其宗教信仰、婚姻制度、丧葬习俗等多个方面的特点。本文旨在综合近年来关于契丹风俗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
契丹民族的社会与风俗,本不同于汉人。辽朝在统治汉人的燕云十六州地区,则同于中原;在北方的契丹人,则依旧俗生活;介于混杂地区,就呈现两种混合型态。契丹人的仪俗很多,如拜日仪、柴册仪、再生仪、祭山、射鬼箭等。特别的生活方式就是四时的“捺钵”,辽朝皇帝带领百官的中央政权,随着一年四时,...
以下是一些描写契丹风俗的诗句: 1.“金戈铁马气吞山,契丹儿女英雄胆。”这句诗表现了契丹民族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强大的力量。 2.“马头琴声传千里,契丹歌舞动人心。”这句诗描绘了契丹民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文化,以其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而著称。 3.“雪花飘落契丹城,红灯万盏人不寐。”这句诗表现了契丹古城的...
辽朝的皇帝,绝对是把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的基因继承得最好的君王。按契丹的风俗,皇帝过年是不在京城(内蒙古赤峰一带)老实待着的。辽代皇帝乐于新年外出游猎,所有的军政大事,仪礼庆典都是在“冬捺钵”(行营驻地)举行的。包括拜火仪式和接受群臣和各国使团的拜年,也不例外。辽在最强盛的时候,有三十多个国家或...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汉人迥然不同。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裤脚放靴筒内。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发型怪异,无论男女皆髡发。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妇女仅剃沿...
契丹风俗中,婚俗是比较重要而独特的一种,辽史中关于“青牛白马”的传说,不仅记录了契丹民族最早的历史起源,而且反映了契丹民族最初的婚姻状况。在这个传说中,契丹人将自己的祖先说成是一位骑白马的男子和一位乘青牛的女子,相遇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生子繁衍,逐渐形成了契丹八部。传说反映出契丹族很早就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