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伟在其硕士毕业论文《西汉初年奏议文研究》分析了汉初奏议的主题、社会作用向研究》指出儒家经典和“汉家故事”是汉代奏议的两种主要组成成分。@韩团结的博士毕业论文《汉代奏议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20) 分析论述了汉代的论证制度与奏议的产生机制;汉代奏议与汉代论证话语:汉代奏议引五经:汉代奏议的文学特色:汉...
文学有自身的独立品质,但政治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文学的面貌。奏议文在汉末魏晋时期,时代风貌的起伏变化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从汉末之初的雍正典雅,至由定入乱后的直陈其事、清峻骋辞,到随后的平易晓畅、循词得志,至后来的文辞简洁、逻辑通畅,到最后的浮辞日增、辞不胜理,政治思想深入参与到这场变化当中。多样化...
奏议文是中国古代公牍文最为重要的文体之一,本文试就奏议文之文体名称略作分析。 一“奏” ”①先秦时期,臣下向君主禀报情况、进言献策,文献中多使用“奏”指称这一行为。例如: 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尚书•尧典下》)② 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庄子•说剑》)③ 司...
包拯奏议文言文翻译臣包拯,谨奏议曰: 伏惟圣上陛下,天纵英明,睿德深远,御宇以来,海内晏然,百姓安居乐业。臣谨以衰朽之躯,敢竭愚忠,上陈时弊,下启圣听。 今臣闻之,国之大者,莫重于法制。法制者,国之权衡,民之准绳也。法制不明,则民无所措手足,国将不国。故古圣王,立法必详,执法必严,是以天下大治,...
历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国家,秦朝正式确立了朝议制度,君臣之间关于国家政务的商讨方式得以确定,从臣官角度而言,臣官可以通过朝议觐见时将奏议文呈递君主,或直接在朝堂上陈己的治政观点,大多时候是送至相应机构,由其代为传达。
秦帝国建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制度通过文书的运转全面得以展开,奏议文应运而生。 奏议文的写作者是帝国臣子,包括在朝官员与中央直接任命与派出的地方长官;奏议文的行文对象是君主,由皇帝决断、批复;奏议文尊君抑臣,在行文风格、用语以及格式等方面均有明确规范。秦代臣僚奏事频繁,政...
首先,北宋君臣对陆贽奏议文的推尊其涉及方面有二,主要表现为以王安石为代表之政臣宰相对陆贽忠信人品的肯定,以及以苏轼、宋白为代表之文臣学者对陆贽奏议文政论思想与文学成就的推崇。 故而,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在朝廷中呈现出臣下对其整理、进呈,君王对其比览、推崇之风貌,这不仅取决于当时的政局环境,亦得益于陆...
奏议文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主要有“疏”“表”“状”“笺”“对策”等几种形式。 “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战国时称上书,如李斯《上秦始皇书》。汉朝称上书或上疏、奏书。疏的本义是条陈,即逐条陈说。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奏...
东汉中后期奏议文研究奏议文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公文文体,它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代奏议文主要是臣子向皇帝进谏、献策、报告等事项时所采用的一种文书形式。本文以东汉中后期奏议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内容和特点,以及在汉代政治、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和意义。东汉中后期,政治社会形势动荡,皇帝年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