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篇(第10·条文[274]): 太阴中风的主证特点及它好转的标准是什么?#伤寒论 #自学中医 #中医传承 - 中医王树波于20240705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54.3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东垣清暑益气汤正是符合此种复杂病机状态的良方。方中黄芪、当归可益气养血、温煦卫外,升麻辛寒清热、辟秽解表,共祛太阴病之风邪不解(太阴中风),白术、苍术、神曲温运燥化寒湿,陈皮、青皮理气除滞,麦冬、人参、炙甘草、五味子、葛根养益津液,并清虚热,泽泻、黄柏清利湿热。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扶正、清热利湿养津、温...
一是太阴中风的临床特点“四肢烦疼”,它与太阳表证有别,不伴有发热,也不是周身皆疼。因太阴脾阳素虚,虽然感受了风邪,却无力抗邪于外,故不发热。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脾阳与风邪相搏,故四肢烦疼。 二是根据脉象推断太阴中风的愈候,太阴外受风邪,应当脉浮,脉阳微指浮...
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应后接第276条的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第274条的太阴病应后接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么连接是为了结合临床和更好地理解原文,《医宗金鉴》和柯韵伯都大胆更改过原文。这两条也应该更改。 太阴中风,中风就不是中寒,中风是太阴的中风,...
[单选题]太阴中风出现四肢烦疼的机理是( )。 A. 脾肾虚衰,阳气不足,四肢失于温养 B. 脾虚兼表,风邪阻滞 C. 太阴兼表,湿邪留滞 D. 风寒束表,营阴郁滞 E. 太阴里虚,营血不足,四肢失养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
太阴中风的条文弄丢了。274不是。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加黄芪汤。[276正]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解析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①而长者,为欲愈。 (274) 注解与翻译 【注解】 ①阳微阴涩:此处阴阳作浮沉释,即浮取而微,沉取而涩。 【翻译】太阴中风,四肢疼痛而烦扰无措,脉搏由微涩而转变为长脉的,这是将要向愈的征象。 【评析】 太阴属脾,脾主四肢,太阴经感受风邪,所以四肢烦疼。脉浮取而微,是风邪...
太阴中风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指太阴脾经感受风邪,以四肢烦疼为主的证候。 太阴中风,证名。出概切《伤寒论·太阴病篇》。指太阴脾经感受风邪,以四肢烦疼为主的证候。 词条标签 中医证名 词条信息 最近更新者:lsdiddeik05 最近更新:2022-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