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是低配,北伐才是顶配,太平天国的精锐在北伐战场。林凤祥、李开芳孤军深入,从天津城下撤退到静海、独流、阜城、连镇、高唐,杨秀清连续派两批援军北上也以失败告终。北伐打不开局面,西征则风生水起,加上湘军崛起,杨秀清才舍得把精锐投入西征战场。1854年2月,为了救援北伐,杨秀清不惜抽调西征部队,让曾立昌去...
如果非要给太平军的北伐挑毛病,也只能说杨秀清、林凤祥等人在北伐期间犯了“教条主义”和轻敌自负的错误。 北伐军攻至皖北的蒙亳地区后,与当地的捻军会合,兵力增至十万人, 但是,北伐军离后方越来越远,队伍中也随之出现了很多困难。如孤军深入,粮草搜集困难;南方军士不习惯麦面,无法适应北方的饮食文化等。 为了解...
太平天国鼎盛时期,虽然西征军取得一些显著战果,但由于北伐失败,政权未能解除清军对天京的潜在威胁。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奠都后,大部分外围地区仍受清政府控制,随时可能发动反扑。太平军忙于西征、北伐时,清将向荣等人率领的围城军仍在对天京虎视眈眈。在向荣等人的组织下,围城清军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
太平天国北伐之所以要进行,主要是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但是天国的形势依然很严峻,清军在天京周边的孝陵卫和扬州附近分别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各路清军和地方团练部队已经大规模开赴天京,试图要把太平天国尽快灭掉.为了打破此种局面,并达到推翻清朝的目的,太平军发动了西征和北伐. 故选B.本题以“太平军进行...
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军北伐是为了直捣北京,推翻清朝统治,西征是为了消灭清政府统治下的军队——湘军,消除对太平天国根据地的威胁,巩固政权,A项正确;充实太平天国的经济力量的军事行动是东征,排除B项;断绝清政府的财政来源的是太平军的东征,排除C项;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在山区贫苦...
【解析】1853年,太平军进行北伐和西征,主要 是为了巩固太平天国政权。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巩 固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决定北伐 和西征,太平天国先后进行了两次北伐、西征和天 京城外的破围战。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 外,西征战场,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 附近等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控制了大...
可见北伐和西征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充实太 平天国的经济力量,故B错误; C、 1853年太平军北伐和西征主要出于政治、 军事 目的,并不是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故C错误; D、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面临清军的围 攻,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太平军发动了北伐, 同年为巩固政权而进行了西征,可见北伐和西征主 要是为了...
太平军初期有没有直捣北京的可能,他们西征和北伐效果咋样?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决定分兵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主力部队由主将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从扬州出发北上。两个月后,即咸丰三年 (1853年)六月,开始围攻怀庆府(今沁阳)。怀庆知府余炳焘、知县裘宝镛闭城顽抗,北伐军围城近60天,几乎攻克。清政府派协办大学士、...
1853年太平军北伐和西征,主要是为了( )A.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B. 充实太平天国经济力量C. 断绝清朝政府财政来源D.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整体来看,我觉得太平军此刻选择北伐与西征,真可谓是因时制宜、审时度势之举。这样的决策,不仅顺应了当时的形势,也展现出了他们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真可谓是明智之举!然而,这种外线战术,本应是清军分散之际,我们集中力量逐个击破。但太平军却屡次分兵,致使我们由集中转为分散,战略进攻的锋芒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