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笔和太史简 “董狐笔”就是董狐所采用的尊重历史本然而不迫从曲改地撰写史书的方法和态度。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当时晋灵公昏庸无道,权臣赵盾屡谏而无效,反而引起晋灵公的杀心。赵盾为躲避祸患而潜逃,还未出国境就接到消息说晋灵公被其族弟赵穿所杀,于是迅即返回。他对董狐所记的“赵盾弑其君”表示异...
上次提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没有解释,现在想来还是应该讲讲,让大家了解一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太史简的故事,在左传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历史地看,所谓“董狐笔”与“太史简”,是有本质区别的。晋国太史董狐先生将赵穿弑君的罪名安在赵盾头上,如此“移花接木”,尽管自有一番慷慨说辞,毕竟违背了基本史实,并不可取;孔夫子罔顾史实细节,只从所谓“义理”出发,说董狐“书法不隐”,是“古之良史”,显然违背了史官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在这个地方,文天祥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其中几句这样写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张良、苏武的故事人们比较熟悉,而“太史”“董狐”的故事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事实上,这两个故事对于中国历史来说也有很特殊的价...
历史上有个典故: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说的是晋国史官董狐、齐国史官太史兄弟宁死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故事。齐国崔杼弑君,太史兄弟前赴后继,被崔杼连杀兄弟数人,依旧悍不畏死地如实记载历史,最终崔杼没敢杀下去。晋国赵盾弑君,史官董狐坚持如实记载,赵盾也没敢杀董狐。
这就是文天祥讴歌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晋国太史董狐之事:“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语出文天祥《正气歌》。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史官太史伯与董狐。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赵盾只好逃亡。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于是返回...
一口气看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史家风骨!2902024-11-28 21:28:39 小墨鱼爱生活 广东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小墨鱼爱生活 38粉丝 一日三餐,温暖有你 00:12 拍的是花,收获的是好心情 00:53 女...
这句话说的是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在齐太史简” 说的是春秋时期崔杼弑君的故事,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庄公无道,垂涎重臣崔杼妻子棠姜的美色,与之私通,得知真相的崔杼勃然大怒,便弑杀了齐庄公,已经实际掌握大权的崔杼想让齐国的太史改写为齐庄公是暴病身亡,被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