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天眼工程 1、中国天眼是什么 从1994年开始选址和预研究,到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南仁东率团队用20多年帮助中国实现了追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贵州平塘,是强大的射电望远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024年8月28日,2024级新生入学教育系列专题报告——《中国天眼工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办。本次报告主讲人是“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老师。 姜鹏老师为国科大新生带来专题报告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是目...
天眼作为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它是一项巨大的科学工程,能够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信号,揭示宇宙的奥秘。天眼的建造和调试过程经历了许多挑战,展现了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和毅力。通过天眼的运行,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首先,天眼发现了超过740颗新的脉冲星,这些脉冲星对于理解宇宙中...
脚踏实地奔赴星辰大海。1994年,中国天眼工程团队由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牵头组建,此后长期围绕中国天眼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先后荣获第6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和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今年1月,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位于平塘县的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广东是未来“天眼”的选址地 南方+:未来,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是否会落地广东?广东在此方面有哪些优势?彭勃: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需要大型观测设备。21世纪的超大规模射电天文工程,国际上有两项,一个叫平方公里阵SKA,一个是单口径望远镜,就是我们的“中国天眼”,二者颇有渊源。通过推动建设数台大口径射电...
南仁东是被誉为“人民科学家”和“时代楷模”的FAST工程团队的创始人,他于1994年开始承担FAST的建设、调试和运行任务。这支队伍长年坚守在大山深处,不断进行原创性技术攻关,为保证FAST按时建成并高效运行做出了卓越贡献。筚路蓝缕筑“天眼”1993年,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多国科学家提出建议,希望在全球电波...
“天眼工程”是一个利用科技手段预防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综合性项目。通过电子警察的监控,使社会环境得到优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提供有力支持。“天眼工程”在国际上被称为“Eye in the sky project”。其核心目标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通过构建严密的监控网络,...
接下来的两年,“中国天眼”工程师们一头扎进了系统性、规模化试验中,改进锚固方法,创新性地研发出新型复合锚固技术;改善张拉工艺,让拉索产生塑形变形之后均匀受力……近百次失败,团队终于研制出超高耐疲劳钢索,成功支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没人告诉你可以怎么做,谁也没有把握自己的方法一定行。”...
通往“天眼”的路,是向“下”的。正如中国天眼工程团队向下扎根的决心。 2月1日,天气放晴,太阳照得人暖洋洋的。车子一路向南,进入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在大山中劈开的蜿蜒小路上爬行约20分钟,“中国天眼”的石碑映入眼帘。 “正在观测”“请勿携带电子设备”“请勿拍照”等警示牌挂在紧闭的电动门上。步行830步,...
《天眼工程:大射电望远镜FAST追梦实录》,彭勃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天眼”团队从零起步 办大事离不开钱。彭勃在书里详细介绍了与“天眼工程”有关的“钱事”。1995年12月,贵州省一位副省长来到北京天文台总部,这是第一个探访“天眼”团队的贵州省领导,双方谈得很好。当晚,课题组在北大畅春园烤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