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意思:王朝建立后,天子去镇守国门,王朝灭亡时,君王去殉国也绝不投降敌人。讲的是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后者讲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表达一种气节,一种担当。 扩展资料 1、明朝在南京建都称帝,但一直受到北鞑靼和瓦剌侵扰,加上北元蒙古南袭,为了巩固江山社稷,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将都城...
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表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公元1662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因明王朝“社稷亡,君...
天子守国门:指的是明朝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的历史事件。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以巩固政权、镇守国家门户,展现守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担当。 君王死社稷:指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的历史事件。崇祯帝在位期间,明朝面临内忧外患,他选择坚守北京,誓死保卫社稷。最终...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含义: 明朝时,天子在边境重镇山海关附近设立京都,负责守卫国家门户;而当王朝覆灭时,君王宁死不降,殉国而亡。 历史背景: · 天子守国门: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京师靠近山海关,是明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因此,民间有“天子守国门”之称。 · 君王死社稷: 1644年,李自成率领...
而君王死社稷指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 那么,这两句豪言是如何得来的呢?静夜史分别分析: 1、不得不守,是为“天子守国门”! 142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标志着北京成为大明帝国新的都城。 此时的明朝建立时间不长,在长城以北,虽然北元政权被打残,但是蒙古...
明朝二百七六年统治时期,历经十六位皇帝,其中两位最值得世人敬佩,一位是永乐帝朱棣,一位是崇祯帝朱由检。之所以世人敬佩他们二人,有两句民间的谚语足以说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棣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不顾自身危险决议迁都北京,守卫国门,震慑北元,地理位置上,由于北京靠近边防重镇山海关,民间...
第三处的出处是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虽然不是见诸史书,而是由后人总结而...
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都是"明粉"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所以很多人基于民族情感,都对它有着极大的好感。当然,明朝虽然有很多荒唐皇帝,不过在某些地方的确是十分有气节。所以,大家习惯于将其与清朝比较,踩一捧一。其实历史上的君主集权王朝都一样...
“君王死社稷”,指的是崇祯皇帝时,明帝国内有李自成,外有后金皇太极。当李自成攻下明帝国帝都,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而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社稷亡,君王死。君王死社稷,由此而来。 这两句话,前面说的是明初,后面的则是明末。很好的总结了,明帝国的开始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