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Temple of Heaven),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 [3-5]。 天坛公园由...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0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礼仪即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中国的...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明朝时称天地坛,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建立四郊分祀制度,专用于祀天,后改名为天坛。到清代,经过乾隆王朝改建、光绪朝重修,形成现有格局。天坛建筑的杰出艺术成就也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极品,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02天坛历史与文化传承 《左传》中曾说“国之大事,在...
景区介绍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面积约为273万平方米,是明清时期皇帝冬至举行祭天和祈谷、祈雨仪式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建成时兼具祭天和祭地的功能而被称为天地坛。 嘉靖九年(1530年)时祭天和祭地的功能分离,天地坛更名为天坛。明清两代...
天坛和地坛在明代嘉靖年间之前分别被称为圜丘和方丘。天圆地方,圜有“圆”的意思。皇帝在圜丘祭天,在方丘祭地。南属阳位,因此古代帝王一般在都城南郊祭天;北属阴位,因此帝王一般在都城北郊祭地。具体到明代,《明史》中有明确记载,明初,朱元璋建圜丘于正阳门外,钟山之阳;建方丘于太平门外,钟山之阴。
真正意义上的天坛是圜丘坛。祈谷坛在内坛的北部,坛面正中是祈年殿,初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为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当时祈年殿的三层檐为三色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代表昊天;黄,代表皇帝;绿,代表百姓。清乾隆年间再次整修,才把三层檐瓦一律改为蓝色。象征着天。地坛 又名方泽坛。在...
天坛建筑的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内城的北端,北临中南海,南与北京天安门广场毗邻,是明清两代皇帝在北京举行祭天、祀祖活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坛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万历年间进行了修缮。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五次修葺扩建。1914年改为公园。
关于北京天坛的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南郊,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谷的场所。天坛始建于1420年,为三层圆形土坛,其中外坛墙南起第一层圆形土坛,北到第二层方形土坛。内坛墙向南、向西、向东三面呈弧形,象征天圆地方。坛面用青灰色的砖砌成,俗称“大砖”,面积约16万平方米。天坛的建筑是祭天和祈谷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