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发神谶碑》风格较为独特,为三国时期所立,根据史料记载,此碑有可能是皇象所书,但目前仍有争议,关于书写者的定论,尚没有准确的论述。《天发神谶碑》于唐代许嵩所著之《建康实录》中有所记载,其文述及:在县城南方三十里之处,西与牛头山及丹阳之云岩相邻接。向东之途,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碣石,其长度...
嘿,朋友!为您呈上资源~ 点击[GJ2306571.天發神讖碑攷一卷附錄一卷新附錄一卷.pdf]即可轻松获取! 你对这类资源平时关注多不多,还有其他想要的资源吗?
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天然,又一大变。”可见,《天发神讖碑》对齐派大刀阔斧的单刀入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派篆法上的方折平直和纵横天然,除了《天发神讖碑》的影响外,还更多...
《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是北宋拓本书法作品。《天发神谶碑》,吴天玺元年(276年)所立。公元264年,三国吴孙皓继帝位,昏庸残暴,政局日渐险恶。276年,改元天玺,为了稳定人心,制造天降神谶文的舆论,以为吴国祥瑞而刻此石。相传为皇象书,但无确据。此碑上段21行,行5字,“诏遗”1行6字,“大吴”1行...
乃早期明拓本无疑,与上海图书馆藏赵烈文天放楼本考据点相同,拓工纸墨亦在伯仲之间,在传世《天发神谶碑》善本中仅逊于罗振玉本,优于民国曾影印的刘世珩本,而如安思远本、张介侯本等知名善本均远在其下。 第二种乃邵茗生旧藏明拓本。 前有邵氏题签“明拓吴天发神谶刻石,...
《天发神谶碑》册(宋拓本),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的原石宋拓传世孤本。文物特征 剪条装,共36页,每页2行,行3字,纵32.2厘米,横20.6厘米。此碑书法奇特,以隶书笔法作方整篆字,结体以圆驭方,笔意在篆隶之间,下笔雄强截斩,收笔出悬针垂脚,锋利刚劲,气势雄伟,...
天发神谶碑,《天发神谶碑》又称《吴天玺记功颂》,三国吴天玺元年(267)刻。吴的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记功。石旧在江苏省南京市天禧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石呈圆幢形.环而刻之。世传为皇象书,但无依据。宋时原石断为三段。上段21行,中段17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书法史上“三大怪诞之作”之一《夏承碑》。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另外两件:《天发神谶碑》和《爨宝子碑》。《天发神谶碑》立于东吴天玺元年(276年),末帝孙皓在位期间昏庸残暴,致使臣民离心离德,为了安稳时局,他便制造天降神谶文的祥瑞。相传此碑为皇象所书,完成后一直保存在南京...
《天发神谶碑》 《天发神谶碑》也叫《天玺纪功碑》、《吴孙皓纪功碑》,俗称《三段碑》。传为皇象所书。 关于此碑有这样一个记载:公元264年,三国吴孙皓继帝位,由于他残暴昏庸,政局日益不稳。276年,改元天玺。为了稳定人心,佯称天降神谶文的舆论,以为吴国祥瑞。刻碑于一巨大的矮圆幢形石上,立于江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