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称魏王是在216年,刘备称汉中王是在219年,孙权称吴王是在222年;但离谱的是,曹操称的是大汉魏王,刘备称的是大汉汉中王,而孙权则是曹丕建魏以后封的大魏吴王,这画面太美。 那么问题来了,孙权据有江东,其实际势力范围甚至比刘备还要大些,怎么就混成大魏吴王了呢?怎么就不敢自己称王了呢?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敖让...
新视频更新。吹蜀的跟风键盘侠日常喜欢嘴炮东吴在夷陵之战前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而向曹魏称臣的行为。那么我结合一下刘备当年徐州经济来对比一下,孙权的“大魏吴王”真的有那么可耻吗?今天中午12点30分发布。 送TA礼物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5-17 06:10回复 ...
说到大魏吴王经常被调侃,核心原因无非就是孙权对魏称臣丧失政治上的对等性,外加孙权的外交立场一向左右...
大魏吴王恰恰是曹丕的..经常有人拿大魏吴王来黑孙权,而且还笃定大魏吴王是孙权的污点。我抛开面子论来说,这大魏吴王恰恰是曹丕的政治污点,从中可以看出曹丕这人执政极其幼稚,军事菜鸟,空有三曹之名!首先,国家之间没有绝对的敌人,只
就这么的,孙权从大汉的臣子,变成了大魏的臣子。其实一开始,江东群臣是建议孙权,自称九州伯(意味天下九州的首领),不接受曹魏册封的,但孙权认为,九州伯于古未闻,另一方面,当年的刘邦也接受过项羽的分封,那他现在接受曹丕的册封也没关系。最终孙权还是接受了曹丕的册封,成为了曹魏的吴王。从吴侯到吴王,这...
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综上所述,贾诩当三公并不符合两汉和曹魏初年的政治惯例,这才遭到了“大魏吴王”孙权的嘲讽。最后要说明的是,“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这条记载出自荀勖劝说晋武帝司马炎慎重对待三公任命的谏言,不排除荀勖伪造或者夸张历史的可能,而《三国志》没有相关记载。
先说,“大魏吴王”,这是把东吴的统治基础都给刨了,人心直接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想当年赤壁之战的时候,东吴一堆人说要归附中央,曹操书信中也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结果孙权听鲁肃的,不愿意投,怕重蹈刘琮的覆辙。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打跑了曹贼,让你孙权“坐断东南”,结果你现在...
因为吕蒙灭了关羽,因为陆逊夷陵打废了大寄,淑芬对东吴那叫一个恨啊,只能骂骂军事不太行的孙权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4-06 19:41 收起回复 謀聖 仅以身免 7 “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善用兵,见策知变”所谓的“大魏吴王”不仅不是黑点,甚至可以说是孙权的一大闪光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
大魏吴王是什么梗..一边外交上忽悠曹丕,一边腾出手收拾刘备,等曹丕得知刘备仅以身免了再出军也只能大败而归了做法的确不是很漂亮,但取得的战果很傲人,反正后面也成大蜀至尊了
于是,“大魏吴王”,就此诞生。 是的,和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孙家这个“吴国”的名号,压根就不是来自于汉朝,而是来自于魏朝——从法理上来说,他吴王乃是魏朝的藩王…… 都说三国魏蜀吴,然而从《三国演义》的开场剧情“黄巾之乱”,到三个“国”的名号真的出来,已经过了三十七年了。而且要是更严格地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