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提出背景 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
树立大食物观,将食物来源从传统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是持续提升食物供给能力、破除资源环境硬约束的重要途径。 二、践行大食物观是推进全面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践行大食物观,“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要...
在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在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进一步阐述:“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大食物观”由来 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广东省...
所谓“大食物观”,简单说就是和以前单一的“粮食观”相比,现在更强调“大食物”的概念。不只是水稻、小麦等主粮,还包括蔬菜、水果等副食产品,还有肉、蛋、奶、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质等可食物品。一句话,凡是能满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动需求并有利于寿命延长的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都属于食物范畴,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对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内涵外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升食物供给韧性指明了方向。一、深刻认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
什么是“大食物观”?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30多年后,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从2015年...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这是党中央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顺应食物消费结构新变化,对贯彻落实稳产保供提出的新要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农业观、大食物...
什么是“大食物观”?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30多年后,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