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演越烈的“逃港”,当时的边防几乎已无能为力,如果再加强力量,从全省甚至全国调集军警过来,势必造成不良影响。除了给国际社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外,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武装拦阻搞得不好有可能引起民愤,形成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共红色公主偷越国境 在冒着生命危险,逃往西方世界的大潮中,不仅有拖儿带女...
结语 1962 年的大逃港,是一段用血泪写成的历史。成千上万的人,为了一口饱饭,赌上了全部身家性命。他们冲过铁丝网,游过深圳河,在制度与人道的夹缝里求生,这场逃亡,像一记警钟,让人们看到了民生的重要;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变革的大门。当我们今天再谈起这段往事,记住的不只是残酷的过往,更是一个国...
传说当年许多逃港者,好不容易登上了梧桐山,望见了隔河香港的灯火,却在夜色中失足跌下、葬身崖底。崖下尸体累累,因此被称作“阎王壁”。然而探访“大逃港”事件长达22年的陈秉安却形容那个悬崖并不怎么陡险,更谈不上惊心动魄,可为何有那么多人摔下崖去呢?他们又为何要逃向梧桐山?一切要从“大逃港”说...
宝安县及周边县市听闻消息的群众又一次如黑云般挤向深圳河边,再次出现大面积的“逃港潮”,史称“六二大逃港”。17天后,看到逃港局势难控,宝安县政府又开始大面积堵截。 之后,逃港没有停止,在1972年和1978年又掀起两次高潮,涉及上万人。 逃港的人成群结队,要么翻过梧桐山跨越深圳河到港,要么从深圳湾渡海而过。过...
前后有将100万以上的内地居民进入香港,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行为逐渐消失了 回顾一下香港历史的前世今生 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
大逃港-文史参考 逃港者 对于香港来说,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每年7月1日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1840年鸦片战争两年后,香港被英国占去,这个脱胎于珠三角的岛屿,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大陆母体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存在姓“资”与姓“社”的意识形态差异,香港与内地的分道扬镳显得更加坚决和迅速。
大逃港 作者:陈秉安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0-7 装帧:精装 ISBN:9787218068305 豆瓣评分 9.1 75人评价 5星 69.3% 4星 28.0% 3星 2.7% 2星 0.0% 1星 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作者简介· ··· 陈秉安 湖南桂阳县人,记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
当时大陆到处谣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英国女王诞辰,香港边境将大放三天”,又有前期逃港成功者很快从香港向家里寄钱回来。于是从全国各地大批的人流涌向深圳。这一事件在1962年5月达到了高潮。仅在1962 年5月13日,沙湾就有逃港群众4000余人。《广东省志》:1962年5月15日有4977人逃往香港. 到港群众的增...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偷渡香港发生在毗邻深圳边境的周边地区。仅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深圳就出发了4次大规模逃港潮,逃港人数就超过50万。这被认为是冷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逃亡,被称为“大逃港”。逃离香港的方式可以分为步行、游泳和乘船。根据路线,东线...
《大逃港》内容简介:共产主义曾经描绘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伟壮丽的图景,它曾承诺不仅将给社会带来平等、公正,而且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人民群众带来比资本主义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世纪之后。社会主义无论在亚洲还是欧洲,都取得了广泛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