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徐敏义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博士工作经历: 2011年5月—2011年11月加拿大皇后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系访问研究生 2012年7月—2014年7月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讲师 2014年7月—2019年7月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6年9月—2017年9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系访问学者 2019年7月—至今大...
大连海事大学为第一单位,2021级博士生李方明为本研究第一作者,德国马普所的Dr. Steven Zhang与徐敏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图文导读 图1展示了自供能软体摩擦电-电流体动力(TEHD)泵的工作原理、能量转换路径及核心结构设计,揭示了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与电流体动力(EHD)泵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无需外部电源的...
徐敏义,现任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热工流力教研室主任。多年来,徐敏义团队长期致力于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恪守在教育事业一线,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多年来,徐敏义积极倡导学校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育人平台,将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徐敏义主讲...
徐敏义,1984年12月出生,辽宁大连人,《水下无人系统学报》青年编委、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人才称号。担任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答辩评审专家、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仿真学会机器人系统...
大连海事大学徐敏义教授团队,北京大学谢广明教授团队和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展开合作提出一种深度学习辅助的水下三维触觉张拉整体(Underwater three dimension tactile tensegrity, U3DTT)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和区分来自流场或...
为了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更直观和有效的监测,以便在复杂机械表面上实现高灵敏振动监测,近日,大连海事大学徐敏义教授、邹永久副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度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振动传感器,能够适应多种不同探测表面,特别是复杂...
针对这些问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胡国标教授团队,大连海事大学徐敏义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轨道光栅电极和反向电荷增强效应的滚动式摩擦纳米发电机(multi-tunnel grating electrodes and opposite-charge-enhancement TENG, MO-TENG),该能量收集单元在海浪时变的随机激励下,瞬时功率密度来到185.4 W/(m3·Hz)。在此...
同时,徐敏义团队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申报的《三大支撑、四个课堂、五创融合轮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发布,得到《中国交通报》、光明网、《辽宁日报》、《光明日报》、《大连日报》、大连新闻等众多权威媒体报道,积极推进了相关成果在同行业院校和同...
徐敏义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海洋微纳能量收集与自驱动系统的相关研究,本项成果不仅拓展了复合型发电机的应用领域,也为实现海洋物联网节点的供能问题提供了了新思路。硕士研究生王雅巍、钱子安,博士研究生赵聪为本文第一共同作者,王昊副教授和徐敏义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在班主任徐敏义老师的带领下,班级同学积极发扬科学探索精神,自大一起便踊跃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在船舶防污染、微流控技术、高压射流、纳米发电、无人船等各个方向领域绽放光芒。大学三年,班级同学科创活动参与率100%,20名同学在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等诸多A类赛事中斩获大奖90余次,其中7名同学因竞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