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对该大洋核杂岩进行了高精度地震成像(图1)。结果发现前四个相对年轻的火山脊下都隐伏着独立的浅层辉长岩高速异常体和短寿命拆离断层面,表明在大洋核杂岩真正形成之前存在多期“失败”的拆离活动。这反映出在大洋核杂岩的早期形成发育过程中,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迅速拆离到海底,而是长时间不断尝试的结果,...
大洋核杂岩(OCC)通常存在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被认为是由长期活动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将下地壳辉长岩以及上地幔橄榄岩从深部拆离到海底形成的,是研究地幔物质、岩浆活动和流体运移的理想构造窗口。OCC的空间范围通常基于地形数据由单一的上倾的起始脱离位置(breakaway)和下倾的终止位置(termination)来描述。对于本研究...
图1.大西洋中脊Dante’s Dome大洋核杂岩岩石圈浅层地震结构和地震偏移成像结果。蓝色和红色分别表示高和低的地震波速度。 大洋核杂岩(OCC)通常存在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被认为是由长期活动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将下地壳辉长岩以及上地幔橄榄岩从深部拆离到海底形成的,是研究地幔物质、岩浆活动和流体运移的理想构造...
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是洋中脊中发育的重要构造,被广泛关注.拆离断层一般为长期活动的,低 角度的,大断距的正断层,绝大多数形成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内侧角上,其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海底面形成大洋核杂岩.大洋核杂岩因其表面 发育了窗棱构造,在多波束图像上更容易识别.大洋核杂岩所处的地壳...
摘要:热液循环是大洋岩石圈进行跨圈层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方式。在慢速和超慢速洋中脊,热液系统及喷口普遍存在于超基性大洋核杂岩内部,导致地幔蛇纹石化、海底大型硫化物矿床沉积和化能生态系统。本报告将讨论我们针对大西洋中脊Rainbow核杂岩及热液系统的研究,通过主动源地震全波形反演和局部地震层析成像,获得高分辨率的...
大洋核杂岩是由拆离断层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洋底表面并在表面 形成窗棱构造的一种特殊的穹状构造单元 [1,5] 。 Buck [6] 最早称其为核杂岩块体, Tucholke等 [5] 称其为大洋 变质核杂岩,国内学者称之为海洋核杂岩 [7] 。 C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大洋核杂岩是由拆离断层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洋底表面并在表面形成窗棱构造的一种特殊的穹状构造单元。Buck最早称其为核杂岩块体, Tucholke等称其为大洋变质核杂岩, 国内学者称之为海洋核杂岩。Cann等在大西洋30°N第一次将大洋核杂岩从地貌上清晰地标识出来后, 一系列的大洋核杂岩在慢速和超慢速...
【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网络论坛第55期】张维骐博士超慢速扩张脊下部洋壳增生与演化-以Atlantis Bank大洋核杂岩为例, 视频播放量 145、弹幕量 0、点赞数 4、投硬币枚数 0、收藏人数 2、转发人数 1, 视频作者 點點滴滴Super, 作者简介 ,相关视频:【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
扩张作用主要通过拆离断层的滑移来实现.拆离断层使下盘的深部洋壳或上地幔岩石出露到海底,形成了大洋核杂岩,通常表面呈现龟背似的波瓦状穹隆,或称巨型窗棱构造.从拆离断层、大洋核杂岩等基本概念入手,综述这种新型海底扩张模式的特征,总结归纳大洋核杂岩的分布状况及识别手段,探讨其地质意义以及对海底热液活动、成矿的...
发育大量拆离、韧性剪切和正断层及糜棱岩和糜棱岩化蛇纹岩和蛇绿角砾岩;均质辉长岩的锆石普遍受到流体交代,锆石U-Pb年龄为129.0±1.8 Ma,地球化学具有低Si、K、P、Fe和Ti,高Ca和Mg,N-MORB型的稀土配分特征及明显的Th、Nb、Sr和Pb负异常.认为均质辉长岩形成于慢速-超慢速大洋扩张阶段,在大洋核杂岩沿拆离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