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孔子游于鲁国,遇长幼之辩,辩者曰:“天地之大,无以能穷;山川之广,无以能尽。然则,大小之辩,何由而定?”孔子闻之,笑而答曰:“大小之辩,非言辞所能定,必以心裁之。” 辩者曰:“吾闻天地者,广大无垠,万物之所生,吾人之所以立。然则,天地之大,固无可疑。山川者,亦天地之精华,四时之所藏。山川...
事物的“形”是空间占有,如三角形、圆形、曲形乃至大与小的区分,也是物之“形”在空间中的占有问题,即数学中的面积、体积、周长等问题。与之前彻底的否定相比,此次海神的回应略显含混,虽然无法辩驳以形式空间作为“小大之辩”的基础,但他坚持认为,执拗于“小大之辩”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对海神而言,从“...
无限性的引入,导致了双重的结果:一方面是对“小知不及大知”的有限肯定,朱桂耀曾引用徐干《中论》“辩者别也”来讲“小大之辩”:“大与小有别,蜩斥鴳之不知大鹏,正如《秋水》篇‘埳井之蛙’不知‘东海之鳖’,皆以喻‘小知不及大知’”;另一个方面,则是通过众人之匹彭祖之可悲来表达的小大之辩...
不过是一曲之见罢了,既然如此就不如抛弃它们,回归大道。总结:《庄子》逍遥游:“大小之辩”篇,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大道的力量和智慧是世俗之人难以理解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向大道学习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不要自以为是,自作清高。真正道行高远的圣人...
小大之辩,是庄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庄子》中的小大之分,既包括物体或空间的大小——鲲、鹏与蜩、学鸠、斥鷃,太山与毫末,河伯与海若;也包括寿命或时间的长短——冥灵、大椿、彭祖与朝菌、蟪蛄、殇子,即“大年”与“小年”;还包括知识或智识的多寡——即“大知”与“小知”。
在于二虫的大小之辩, 乃至于万物的大小之辩。 这里的辩,其实是无须辩,无所谓辩。 郭象的《庄子注》说: 各以得性为至,自尽为极也。 向言,二虫殊翼,故所至不同。 或翱翔天池,或毕志榆坊, 直各称体而足,不知所以然也。 今言小大之辩,各有自然之素, ...
🌿 大小之辩,源自庄子的《逍遥游》。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大小总是相对存在的。比较是大小之辩的核心。郭象在注解《逍遥游》时,认为大小各有其位,顺应自然,不应互相轻视。然而,有人认为郭象未能深刻理解“微言大义”。🐟 鲲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大小之辩,毕竟“有待”,即有所依赖,自然无法谈及“逍...
庄子开篇先是用自己话语讲述了鲲鹏故事,然后借用《齐谐》传说,再次说了这个故事,并引出小大之辩,这段是借用远古商汤问话第三次说明故事。 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呢?借助篇名《逍遥游》不难理解,那就是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像大自然一样舒畅舒展。 自由在现实生活有多种表现,一个是鲲鹏展翅,说飞咱就飞,说走咱就...
事实上,只要是人,其见识、思想都会有所局限。大小、长短、高矮、深浅等都是相对而言。就如棘说的那样,无极之外,还有无极。以小度大,只会暴露自己的肤浅,徒惹笑话;以大度小,也难免失之狂妄,惹人嫌恶。所以,为小这,应以大者为目标,积极努力提升自己,开拓视野。为大者,也需谦虚谨慎,不断进步前行。
《齐物论》就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对常识的颠倒,背后的根源恰好是对社会纷争的异议:“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大小问题实质是价值问题,齐大小与齐贵贱、齐是非,殊途同归。《秋水》虽然出之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