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一著名论断,源于1931年梅贻琦先生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演讲。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大学的本质与核心价值。它表明,一个大学的伟大,并非体现在其拥有多少宏伟壮观的建筑,即“大楼”,而是体现在其能否汇聚一批学...
当然,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是在大师之大,一定是一流的师资,只有一流的师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一流师资发挥作用的软环境、软机制。 所以我们希望在清华以国际化的做法引进最优秀的学者,在过去11年我们通过国际化的个人待遇、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在生命学院、医学院和药学院引进了多达140位教授、副教授、助理...
大楼建设与大师引进的平衡策略 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楼建设与大师引进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大楼为大师提供了必要的工作和研究空间;另一方面,大师的存在又提升了大楼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大学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需要权衡大楼建设与大师引进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
施一公: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是在大师之大,一定是一流的师资,只有一流的师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一流师资发挥作用的软环境、软机制。" 2018年5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政府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是由梅贻琦提出的。梅贻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科技人才,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多年。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学府。梅贻琦提出了“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这一观点,强调大学的核心不在于校园设施的建设,而在于拥有一流...
王学典: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能解决大问题 王学典,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研究。 王学典在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 周年校庆大会上致辞: ...
民国多大师,又多文科大师,也许在发展年代理科学者是生产力,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正如泰戈尔的发问:什么是你们民族可以拿出来的东西?是文化,是几千年不曾断续的文化传承,在民国的战乱时期,为何钱穆会倾力而作《国史大纲》,其目的就在于唤醒国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一个民族,只要它的文化不曾被遗忘毁灭,这个民族就永...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是在大师之大,一定是一流的师资,只有一流的师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一流师资发挥作用的软环境、软机制。' 2018年5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政府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开幕式上作报告。他不但...
梅贻琦说的。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整句话的意思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它有杰出的教师,而不是有多么豪华的建筑。梅贻琦,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 表面意思是说,大学,并不是只有高大的建筑的学校,而是有名师.引申起来说就是,大学并不是就是空有大的教育规模(硬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