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弘治年间,由于一次工作疏忽,刘瑾差点还被处死。幸亏他在宫里混的久,还有些人缘,最终通过司礼监太监王岳的疏通,免于一死,只是被派去茂陵为明宪宗守墓。经历了这件事后,刘瑾对未来也不抱什么希望了。因为守墓这份工作,不是什么好差事。很多人一干就是一辈子,最后孤独终老。不过,就在刘瑾自己都快...
明朝太监大放异彩,下场最惨的当属刘瑾,他是被凌迟处死的。凌迟是极刑,说白了就是千刀万剐,死得非常痛苦,行刑中会几度昏死过去。即使是作恶多端的魏忠贤,也未被施以如此酷刑。问题来了,刘瑾到底犯了什么错?皇帝要这样对他?从明朝永乐帝开始,太监以北方人居多。原因很简单,北京在北方,近水楼台先得月...
刘瑾,六岁净身入宫当太监,他本性谈,陕西兴平人,因进宫后投靠了一个姓刘的太监,叫刘顺,因此更名为刘瑾,就连他的父亲也改名为刘荣。 刘瑾在景泰年间进宫时,只是乾清宫里一个小厮。明孝宗时期,曾因违反了宫规,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偶像,太监也不例外,刘瑾的偶像就是大太监王振,他有个梦...
这天是东厂大太监刘瑾的死期,他将在这里被执行死刑,时长为三天整,受三千六百刀的凌迟之刑;人群中满是喝彩之声,这让刘瑾面色发白,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是这般结局,按照设想,他应该早已坐上龙椅,手握大权,但如今却混得一副“人非人,鬼非鬼”的面目,可他不值得被同情,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宦官刘瑾 ...
可能是因为恶名昭彰,所以史书中对于刘瑾在正德年间以前的记载几乎就是个空白。我所能了解的仅有几个片段,比如在弘治年间这货不知道因为啥犯了死罪,差点被砍死;在侥幸得免以后,又费尽了心思贿赂了当时内廷最红的大太监李广,这才得到机会去侍奉时为太子的朱厚照。刘瑾对于士大夫来说十恶不赦,但是不能否认他对...
刘瑾的第二件错误,就是欺下瞒上,扰乱朝纲。正德元年,实在看不下去的百官屡次上书进言。要求朱厚照诛杀刘瑾,甚至连同为太监的陈宽,王岳等人都看不下去了。和名臣刘健等人站在了一条战线上,要求除掉刘瑾。朱厚照一开始打算装死搪塞过去,把一摞摞的奏书当空气。但五官间侯杨源,上书表示因为刘瑾导致了星象异动。
刘瑾,这个明朝的大太监,真的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执法严明,甚至有点朱元璋的风范。他对官员的失职和贪污腐败可是毫不留情,用他独特的“罚米例”来惩罚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比如,有一次,他罚了宁夏、固原等地的仓场秋坯亏折的官员,足足有188人被罚米,重者500石,轻者300石以下。那些已经退休的官员也没能幸免,罚米...
刘瑾的第三宗罪啊,就是贪婪到了极点,把钱财看得比命还重。刘瑾在当朝专权的时候,明朝的腐败现象那叫一个严重得不得了。尤其是刘瑾,他可是带头搞腐败的。明孝宗的遗诏里,是让取消宦官外出监军的权力的。刘瑾呢,根本就当没听见这回事儿,还让朱厚照向各地监军的太监征收钱粮呢。表面上是在诱导朱厚照聚敛钱财...
刘瑾一伙儿在把朝政大权攥在手里后,就走上了疯狂敛财的不归路。他们毫不收敛地收礼要钱,钱财像流水一样涌进他们的腰包,甚至还胆大包天地在家里偷偷刻了个皇帝用的玉玺。这种无法无天的做法,肯定让朝廷内外的人都气炸了肺。但在这场疯狂的漩涡里,太监们之间的不和与争斗也浮出了水面。尤其是张永,这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