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品般若经》中的“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这个“无所念”,实际上就是“无念”,就是一个意思。净老有曰:“在六祖慧能大师的三句口诀里,“无念”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念”,就是能认识的心。“无念”,就是我们的心在缘境中不起分别。”无念并不是叫我们无动...
在印度大乘佛教的文献中,《般若经》占据重要地位。据多罗那他所著《印度佛教史》记载,一部名为《小品般若》的经文,大约在旃陀罗崛多王统治时期问世,如果他的年代可追溯至阿育王的祖先,那么这部经典可能在公元前四世纪末期流传出来。随后,在公元179年(汉光和二年),竺伊朔和支娄迦谶将它翻译...
张胜利:《大品般若经》开启了中国义学的先河 《放光般若经》系统阐述了般若学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人们理解般若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与玄学相结合,对般若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说,对般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放光》与《道行》不同,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这些,而只是认为《放光》是一个更广的译本,...
《大智度论》作为《大品般若》的早期解释,对于理解其深奥的般若思想至关重要。龙树的思想在当时无疑具有开创性,他的观点和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他的这一部重要作品在印度未能流传下来,但它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却持续进行,成为了研究般若学和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
又称二万五千颂般若。乃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所译。又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大乘佛教初期说般若空观之经典。据龙树之大智度论载,本经前六十六品为般若道,后二十四品为方便道。据吉藏之大品经义略序载,全书九十品中,前六品系佛对...
“须菩提。一切诸法不动相故。是法无来处无去处无住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空品第二十三》 “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诸佛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何以故?诸法如不动相。诸法如即是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尚品第八十九》...
在姚秦时期,鸠摩罗什对龙树一系的学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翻译了《大智度论》,还译出了著名的《大品般若经》。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经文的疑问,他便参照释论进行校正,确保了经文内容的完整和准确。同时,他将经论同时翻译,使得《般若》的思想得以全面而深入地在中国传播,其翻译...
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如如自身威仪差别,如是如是具念正知。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
以下是关于《大品般若经》的详细解析:《大品般若经》与《光赞》、《放光》和《大般若第二会》等版本进行了对比。该经分为三个解脱门,即摩诃衍摩诃萨,涉及第二十七品至第四十四品的信解般若部分。这部分中,佛与帝释讨论般若的福德,旨在启发初学者树立信心,理解般若的真谛。接下来,第四十五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