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凌河城被围的消息传来后,丘禾嘉立刻组织援军,命令吴襄和宋伟合兵,向大凌河开进。然而,援军在抵达松山附近时,被阿济格率领的部队所阻拦,双方展开大战,互有伤损。明军无法突破后金的包围圈,只好退回锦州城内。九月初,皇太极分兵来攻锦州,吴襄和宋伟战败,只能被迫躲进城内,如同一只只缩头的乌龟。《明史...
由于千里奔袭战中,后金军从明朝那里掠夺走大量的兵员和粮食等战略物资,不光是军队战斗力,后金的国力也大大提高,具备了南下和明朝掰手腕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大凌河之战打响了。凌河是代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隋唐平定高丽,均以大凌河谷为行军主道。后金想要南进,必须要清除横在...
公元1631年,七月,明朝采纳孙承宗的堡垒战略,在大凌河(今辽宁锦州凌海市)筑城,以克制后金军在野战中的优势。 在宁远城下吃过一次苦头的后金,不想再次重蹈覆辙,决定在明军堡垒建造完成前出击,将未完成的大凌河城“强拆”。 这就是著名的大凌河之战。 战役打响后,皇太极先利用围城战术困住大凌河中的祖大寿,逼迫他向...
皇太极继续劝降,祖大寿走投无路,只能接受皇太极。此时,大凌河城内还有一万人马,其余大多饿死了。史载:“顷大凌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犹死守,及援尽城降。”大凌河之战,皇太极的“围点打援”战术取得胜利,红衣大炮是关键。没有红衣大炮协助,皇太极也挡不住张春;明军打通粮食运输线,金兵的围城不攻自破...
大凌河之战,是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由后金皇太极率领的五万军队进攻明朝辽西大凌河城的战争。在大凌河之战前,后金皇太极一方的进攻,遭到了袁崇焕的顽强阻击。比如在公元1627年的宁锦之战中,袁崇焕就重创了皇太极,让后金一方损失惨重。但是,到了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
大凌河之战,后金取得战略性胜利,在没有毛文龙牵制的情况下,皇太极得以打一场长时间的攻城战,他一改往日强攻城池的战术,玩起了围点打援,对城内的明军挖壕沟筑墙加以围困,然后充分发挥八旗军野战优势,吸引明朝援军前来与八旗军野战,可谓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事实也证明了这套战术在辽西战场的有效性,日后...
祖大寿于大凌河之战中投降,该战役异常惨烈。战争乃政治延续,政治决策关乎战争胜负。战役爆发之际,后金政治体制经历重大变革。大凌河之战于1631年农历七月爆发,即明崇祯四年与后金天聪五年之交,此时距左都御史袁崇焕被杀整12个月。袁崇焕遭斩的直接缘由,乃皇太极绕过明军,突袭北京城,大获全胜,极大地提振了后金...
有人说祖大寿最终选择投降是为全城人争来一条生路,也有人认为这是“道义崩塌”的投名状。难道战争真的能分出谁是英雄,谁是懦夫?大凌河之战,你更愿意相信绝境里的救赎,还是不得已的妥协?到底是为信仰而死,是为活命而降,“忠”、“奸”这根标尺,历史真的能说清楚吗?你怎么看?评论区来聊聊。
悲惨的大凌河之战——马杀尽、人吃光、白骨做柴,祖大寿被迫降清 在明崇祯十五年的一个宁静春日,紫禁城内弥漫着宫廷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凝结了。这一天,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忧虑地沉思着,突然接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祖大寿,边关的坚守之星,竟然投降了清军。这个消息如同平地一声巨雷,震惊了整个紫禁城。
尤其是在大凌河守军撤军的问题上,邱禾嘉并没有完全按照孙承宗直接弃城、守军全部撤离的命令执行,从而贻误了最佳的战机。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兵贵神速,将尚未完全完成修好的大凌河城团团包围,祖大寿、何可纲等一众精英将领以及一万多关宁军主力被困城中,“大凌河之战”就此打响。此前,天命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