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傩图》这幅画最早见于著录的时间不晚于1745年,著录首见于《石渠宝技·初编》:“宋人大傩图一轴,上等,宇一,素绢本,著色画轴。高二尺八分,广一尺八寸二分。”需要注意的是,《石渠宝笈》是清代的著录文献,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也就是说,《大傩图》这个名称并非原画中自带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博物馆馆长小夭 亲爱的朋友,这个应该就是你在找的东西。 点击[宋 佚名 大傩图]开启发现之旅吧~ 你觉得这个资源怎么样,有没有其他资源想让我分享呀?
思来想去,觉得是风在作祟,有瘟神驱动风魔干扰了人间的正常秩序,于是就有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大傩图》。《大傩图》描绘的是驱鬼祛疫的场景,人戴傩面,或扮成诸神,手持水瓢、扫帚、扇子、鼓和一些法器,舞之蹈之,谓之作法,目的当然是让瘟疫远避,同时也祈求人间祥和。傩戏演成了民俗,欢娱于日常...
这份迷惘与想象,催生了诸如宋代《大傩图》这样的艺术作品,图中生动刻画了人们戴傩面、扮神祇,挥舞各式道具,如水瓢、扫帚、扇、鼓及法器,借舞蹈作法,以期瘟疫远离,人间复归宁静祥和。傩戏由此融入民俗,成为日常生活的欢愉之一。《大傩图》大傩,亦称为“逐疫”、“跳鬼”,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是一种古老...
南宋佚名(宋)大傩图67.4x59.2,绢本,设色,立轴,故宫博物院。此画面上共画有十二个人.他们都穿着奇异的服装,戴着各式的帽子和插着花枝.帽子的式样毫不重复,除了斗笠、巾和冠之,同样汇聚了大量作品集大全。/
宋《大傩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傩图轴》宋 佚名 绢本设色 67.4cm×59.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描写民间驱除厉疫习俗的风俗画。“傩”的含义是借祭神来驱除厉疫。此图中的人物有的戴假面具,有的拿法器,有的击鼓,手舞足蹈,表现了人们驱除厉疫的传统形式。整幅图中的人物姿态各异,装扮...
《大傩图》 《大傩图》 宋佚名绢本设色纵67.4厘米横5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大傩图》描绘了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驱除厉疫。“傩”的含义是借祭神来驱鬼疫。中国少数民族沿袭了很长时间的傩戏也来源于此。 《大傩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67.4厘米横5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傩图》#优质作者榜# 这是一幅震撼人心、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风俗画。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民间借祭神之机驱除疾病的传统习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各异,他们手持法器,或击鼓鸣钟,或手舞足蹈,他们的动作、表情都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场景之中。画面中的色彩鲜艳而浓郁,红、黄、蓝、绿等...
大傩图轴 清 丁观鹏大傩是一种去除疫鬼和寒气的民俗活动,常在腊月举行。据《后汉书》记载,宫中大傩在腊月初七举行,选取十至十二岁的黄门子弟一百二十人为侲子,穿黑衣,戴赤巾,手持大鼓,跟随方相氏的扮演
然而,从画面看,这驱鬼的场面全无半点古傩仪的恐怖与紧张气息,而是跟《大傩图》一样“显现出一种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趣”。这并不奇怪,因为宋代时,傩仪已经演变成孩子们嘻玩的游戏,就如今天的孩子过万圣节。 不过,宋代出现的傩仪的世俗化趋势,在明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