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2006年5月20日,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多声部民歌(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瑶族蝴蝶歌、壮族三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硗碛多声部民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流传于以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为中心的哈尼族村落,其对研究哈尼族梯田农耕文化和历史渊源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大多由8个声部组合,演唱素材源于生活,曲调悠扬婉转,多声部和谐,浑然天成。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
羌族多声部民歌所流布的松潘县小姓乡与红原藏区毗邻,当地人生活受藏族文化影响,各方面都呈现出藏羌文化交融的特征,在此背景下认识羌族多声部民歌,也为其他藏缅语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声部民歌所依存的生活基础与社会条件逐渐消失,加之多声部歌唱难度大,对歌手素质的要求较高,因而目前...
苗族多声部民歌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等地苗族村寨的一种原生态民歌,这种由青年男女传唱的民歌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方式有主旋律男女对唱和主旋律男女合唱两类。演唱时歌手一般都在两男两女以上。一首完整的多声部民歌一般为六至十六乐句不等,男声女声反复相和,构成苗族复调音乐的雏形...
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四川省松潘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羌族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于松潘县小姓乡与镇坪乡的少数羌族山寨,是藏缅语族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代表,其旋律多为五声性,一般先由领唱起唱,跟唱声部相隔一拍或数拍与领唱声部重叠,到句尾再同度相合。这种二声部中频频出现四、五度...
多声部民歌(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独特演唱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部分地区。它大约起源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明末清初达于鼎盛。潮尔道不仅在宫廷里演唱,在寺庙、民间饮宴和祭祀典礼等...
多声部民歌(潮尔道-阿巴嘎潮尔),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基本信360百科息 中文名称 多声部民歌(潮尔道-阿巴嘎潮尔)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 目录 1文化特征 2传承保护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特征 ...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中,多声部民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音乐体裁。壮族、苗族等都存在着这种多声民歌形式。同样是西南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壮族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01 熟悉又陌生的壮族民歌 先把壮族多声部民歌的事放一放,毕竟多数人可能会对其感到陌生。就单说壮族民歌,...
2008年6月,硗碛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2021年12月代表四川省参加“中国原生民歌节”获得优秀奖;开展项目进景区活动,2022年硗碛藏寨神木垒景区获评中国非遗协会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优选项目“非遗旅游景区”;硗碛藏族乡咎落村获评中国非遗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