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出处】《六祖坛经》唐·六祖慧能 【释义】禅定是一种修行境界,“外离相即禅”指超脱外在表象的束缚,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即为禅;“内不乱即定”指内心保持平静祥和,专注一...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句话,源自佛教禅宗的修行理念,它精辟地概括了禅修的两个核心要素:外在的放下和内在的宁静。"外离相为禅"意味着在禅修过程中,我们要超越对外部事物形态的执着和分别心。在禅宗中,"相"指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或外在表现。通过观察和体验,禅修者认识到这些外在的"相"都是暂时的、变...
慧能语录赏析: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据《坛经》卷五《坐禅品》记载:慧能开示大众:“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这段文字直译为现代汉语为:“各位善缘教...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这句禅语充满哲理深意:“外离相,心无挂碍;内不乱,性自安定。禅定之境,由此可得。”智慧解析:禅语所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实乃禅宗修行之要旨。外离相,即是要我们超越外在事物的表象,不被其迷惑与束缚,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自由。内不乱,则是要我们在面对内在...
禅定的核心在于“外离相”和“内不乱”。简单来说,修行者要避免对外界事物的执着,这就是“外离相”。这样,内心就能保持专注和平静,不被外界干扰,从而达到“内不乱为定”的境界。这种状态下,心如止水,修行者才能真正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合十]可以把禅定比作磨刀。刀越锋利,切东西时越省力。同样,修定力和专注...
《六祖坛经》上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当外界的种种刺激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只是觉察看得清楚,但不会被它欺蒙或束缚,内心仍保持清醒、明白而不紊乱,这就是禅定。 û收藏 20 评论 ñ32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正在加载,请稍候... 全国政...
《六祖坛经》: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修心 - 修心知道于20250120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3.0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见一切事但不执着于一切事谓离相。外离相即禅,内心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心念名坐,内心不受外界扰动名禅。见境不起念不乱心名坐禅。 心性本自清净、安定。只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触,意识, 并为之思虑牵挂,因而内心迷惑散乱。 若内心不迷不...
“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只有自性清净,才能自成佛道。(《坛经》)所以“朱幡”、“宝铎”这一切构成了意静体闲,外内兼至的感悟,是一种曲笔。以动写静,更显得清净脱俗。诗作为一首写景诗,景中有意,意自景出,清秀幽旷,意境闲远,细细品味,禅味自出。禅宗的主张是“佛性常清静”,这既是...
外离相,内不乱,是什..外离相,就是走神的装态。内不乱,就是心里想问题的装态。你有没有过,一边走路,或一边工作时,心里想事的时候。此时,你走路,不掉沟,想事情不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