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期间,不仅外制官的人员范围有所调整,外制官的职责也出现了一些改变。在元丰改制之前,外制官一直都是以“词臣”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不参与朝廷政治,只负责一些诏令的起草工作。这种起草工作被称为“行词”或“草制”。但是在元丰改制之后,外制官的身份不再仅仅是“词臣”,而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朝廷政策...
本文结构如下:首先,呈现清末民初现代行政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省制议题,借用史学文献概括清代外官制的特点,分析外官制改革(尤其是针对直省督抚的改革)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在此基础上,理解清末以及延续至民国的外官制改革如何通过建立省级政府的完全行政来构建分科治事的行政...
[作者简介]崔现芳(1987-)ꎬ女ꎬ河北邯郸人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摘㊀要]㊀词头是两制词臣撰拟制诏时所依据的摘由或提要ꎬ内容多为皇帝下达的有关人事任免方面的处理意见ꎮ如果词臣对于当草制书的决策有异议ꎬ可以将词头封还ꎬ不予草制ꎬ即所谓 封还词头 ꎮ封还词头是外制官特别...
本文聚焦于清末民初中国现代行政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省制”问题,审视了行政发包制理论中的“层级”缺位现象,将“省”这一层级重新带回到国家治理分析的中心位置,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和央地关系演变提供了历史的视角。🏛️👨🏫作者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教授,他的这篇...
如果词⾂对于当草制书的决策有异议,可以将词头封还,不予草制,即所谓"封还词头"。封还词头是外制官特别重要的权⼒,凭借此项职权,外制官参与了很多政务的决策。在宋代,外制官封还词头的权⼒是逐渐争取到的,其制度形成经历了⼀个发展过程。宋代的封还词头之制始于富弼,成于胡宿,⽽⼤备于"熙宁...
历史官职> 外制 ① 外朝所拟诏书,与“内制”相对而言。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置翰林学士后,翰林学士所撰,直接发自禁中者为内制。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诰者所撰,为外制。外制所拟,为一般诏书,需经门下省,由符宝郎加盖天子八宝。宋朝中书所下制命,亦称外制。②外朝草拟诏书官的别称。宋朝为中书舍人、知...
📖 结语部分首先对清末外官制改革的历史地位做出判断,认为其是近代中国政体承上启下的转折点,进而分析了近代制度转型过程中观念与制度的纠葛,指出清末外官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症结正是外来政体的中央、地方观念无法理解和安顿直省督抚,清廷的冒进最终造成了不中不西、不新不旧、不上不下的尴尬结局,使改革最终以革命的...
该年12月,度支部又上折请援照提学使、巡警道、劝业道等官除由该管督抚节制考核外,一面由部考查之例,再次要求将各省藩司实行由部考核,即“各省凡关涉财政稍为重大事件,除详报该管督抚外,一面径报臣部以资考核”,由部奏参奖惩。随即得旨:依议。[51]...
流外官是相对于流内品官而言的,始于南北朝时期,其考课、磨勘等一系列铨选制度,至隋唐时方趋完备。宋朝虽自称承因唐制,在经历五代兵厄后,两宋又有元丰改制和靖康之变,其流外官制度显得比唐代复杂许多。检视宋朝文献,关于流外官的记载已多与“吏”相关联,说明宋朝时流外官制度已与唐有所不同,“吏”的色彩较...
内容提示: 唐代流外官制研究 (上)任士 英引 论唐 代流外官制度,在我国史学界是一 个未 被重视的研究 课题。据笔 者寡 闻所及,除某 些论著 偶 有提及 外,仅见 近期 发表 的论 文一 篇①。在日本 虽然 至 迟六十 年代初就有涉及,二七 十年代 著名学者 日 野开 三郎在 在其 巨著《唐 代租 调...